
10月5日,去青岛旅游的南京游客朱先生,在善德活海鲜烧烤店遭遇宰客事件,点菜前说好一份38元的海捕大虾,结账时被告知一只38元,一盘大虾吃了1520元。青岛“天价虾”事件余波未息,10月6日,河南游客再曝日照旅游时遭遇宰客,因点海鲜太少招来店主不满,家人被扒衣围殴,年迈的婆婆被殴打住院。(10月8日中国青年网)
十一黄金周,以风景秀丽文明的沿海城市青岛,在享誉旅游盛名之余,着实火了一把,“天价大虾”前奏余音不散,又现“宰客”丑闻,而这次的纷争却并未仅仅停留在价格之争,而是真的“动起了手”,因点海鲜太少,店家对顾客扒衣围殴,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价格迷宫”遭遇“道德滑铁卢”,青岛式耍横“横空出世”,然而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青岛“遍地开花”。其实“宰客”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快信息时代被迅速的“披露”出来,通过网络关注引起了媒体关注,进而方能“知其一二”。“小打小闹”的宰客本是“良性囊肿”,“久病无人医”才发展成了“恶性毒瘤”。
其实在人们以往的认知中,山东人民一直给人热情好客、质朴坦诚的印象,而“好客山东”的响亮口号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口碑一向不错的青岛出现“虾”搞的现象,在当下“无商不奸”的时代背景下,还暴漏出政府引导“缺位”,监督监管“脱轨”,旺季“稳赚”是沿海城市以海鲜谋生计的商贩无可厚非的“生存定律”,然而“过度”任性则是“家教”欠妥,宰客现象的愈演愈烈延续了政府“知而不问”、“监而不管”的“懒政”作风,不到“东窗事发”则无人问津,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亡羊”之痛却是很难愈合的伤口,因其透支的“政府公信”也是“补”不回来的,“天价大虾”的“价格迷宫”可以通过后续处置找到“出口”,“动手打人”的不法商家也终会被“绳之以法”,政府缺少“前导制动”的行事作风才是此类事件背后真正迫切“求解”的难题。
“青岛大虾”掀开了政府“作风病”的一角,凿开了“懒政”的命门,该当反思的除了“利欲熏心”的不法商贩,更是“民生所系”的“父母官”,“青岛宰客”现象遇上了“有心人”被关注,而其他景区或许是有人吃了“哑巴亏”而暂未登上“头条”,却并非不存在,政府机关应尽快“自我找补”提前制动,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让“小病”尽快化解。
青岛大虾戏谑之声也应尽快划上尾声,网络暴力不应扼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好客山东”的响亮口号也不会被一只大虾“动摇”,只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相关机制,将监管的触手深的长远,给遍地开放的“价格罂粟”来一滴“花千骨的血”,岂不皆大欢喜。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卫华
(作者:蓝镭)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