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李广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差人”也“差钱”

发布时间:2016-06-08 08:52:11来源:SRC-13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七部门今天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与居民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6月7日央广网)

  制度安排往往能为问题解决找到“突破口”,这一法则在医疗领域同样适用,就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因其可以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促进医患资源均衡配置,所以有望成为破解看病难的“灵丹妙药”。然而,符合条件的家庭医生数量不足、人才匮乏、待遇偏低、激励机制欠缺,影响了这一制度有效落地,因此,只有解决“不差人”和“不差钱”的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才能从理想照进现实。

  家庭医生也被称为私人医生,兴起于发达国家,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新型医生。当前,我国居民集中到大医院看病,不利于改善医疗环境,也不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而相比传统的求医模式,家庭医生可以结合服务对象的病史、体质等情况,对治疗或保健方案进行“私人订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遇到疑难杂症,家庭医生又可及时地提供转诊服务。所以,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是患者的“福音”,更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一剂“良方”。

  诚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寻常百姓享有“个性化”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制度的初衷可谓十分美好。然而,其在实施过程并未一帆风顺,在一些地方甚至卡过壳,究其原因就是家庭医生钱少、活多、没动力。比如,北京市在2010年就推出了“家庭医生式服务”,但迄今这项计划仍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家庭医生配置“僧多粥少”。家庭医生队伍缺口巨大,有限的人手本身还要负责日常门诊,完成上级分派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本无力为签约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导致实施这一制度的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

  其实,人才短缺的背后,收入少是更重要的原因。放眼英国、澳大利亚,家庭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3-4倍,美国家庭医生的收入也是社会平均水平的3.3-3.7倍。而反观中国,家庭医生式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干的越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再加上没有激励机制,谁也不愿意多出力,势必影响家庭医生的积极性。可以说,缺乏合理的薪酬体系,就很难吸引人才进入,也难以留住人才,进而可能导致家庭医生制度“名存实亡”。

  就诊需求客观存在,必须增大家庭医生的供给,供给的进一步提升,才能为签约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待遇激励得到落实,签约服务才能真正迸发活力。由此而言,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得解决“不差人”和“不差钱”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增量,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办全科医生专业,并在收入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尽可能向全科医生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家庭医生的事业之中;另一方面要让家庭医生能从出诊中取得合理报酬,如此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让签约服务“实至名归”。

  当然,除了人才培养和待遇问题,还要解决民众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危机”。 在许多欧美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一般的头痛脑热,先找家庭医生看,病情严重时才到医院就诊。而反观中国,大家都习惯了只要有个头痛脑热就去大医院,条件不允许才会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家庭医生服务之所以难以推进,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任危机”。对此,我们在宣传医疗常识上要进行“纠偏”,还应制定相应的引导制度。比如,家庭医生可优先帮签约居民挂专家号,经家庭医生转诊住院可以得到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等,从而增加家庭医生的“吸引力”。

  制度落实不怕有掣肘,就怕没对策。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言,面对“差人”又“差钱”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人才培养、资金扶持、激励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如此才能推动制度落地生根,才能让效果从“骨感”变得“丰满”。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