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邓海建:手写通知书里的汉字情怀

发布时间:2016-07-18 09:51:11来源:SRC-13

  “如果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通知书请珍藏吧!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学校老教授连续一周书写,年龄最大的已83岁,中国书协等的书法家们今年也参与。自2007年至今,随着该校第10年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消息曝光,此事再次引发网友关注。(7月17日《京华时报》)

  这早不是那个“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时代,无纸化、电子化的信息传递,让汉字抹去了字体私人化的特质,成为键盘侠指尖千篇一律的方块堆。十年坚守,陕西师大以亲笔信笺的姿势,表达了对汉语言的敬畏与传承,虽质朴得有些“笨拙”,却在一片冰心之下,传扬着手写书法的传统美感。

  蝇头小楷,淡淡墨香。在人生路上,这张录取通知书里,有着厚重的人文情怀,有着严谨的治学姿态。两份通知书:一张毛笔手写版为收藏纪念版,一张打印版为入学报名使用,既无碍工具性,又彰显人文性。至于这十年的传统,就像学校说的:在当下社会,文字受到冲击,很多时候大家习惯敲电脑打字,久而久之甚至遗忘了书写的能力,“但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作为师范类的院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坚持这样的传统。”

  此前,一份大学生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不好汉字,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有提笔忘字现象。当年,《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走红,折射的恰恰是国人对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隐忧。弱化的汉字书写能力,近年来不断被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提及,并成为文化层面的公共议题。“汉字书写考级”等提议,虽未落地为教育新政,但,“汉字危机”终究已成为紧迫的共识。一则,汉字书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不仅涉及保存民族文化和强化民族认同,更是培养国民文化与审美旨趣的根本。二则,世界有世界的语言,民族有民族的文字,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独立性与自尊感,需要对汉字有基本的情感与价值判断。

  千百年来,汉字书写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这固然是历史性产物,但,音与义、形与体的和谐之美,确实也是汉字独有的特质。早在2013年初,教育部就已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倏忽三年过去,各地执行情况恐怕算不上差强人意。语言文字的变化发展,自然有其生生灭灭的规律,但重外语轻母语的流弊,确实也是汉字危机的火上之油。

  “横平竖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自古以来,汉字的书写就超越工具理性,而成为文化濡染生活的重要部分。摒弃键盘去亲笔亲为,这终究是矫枉过正,眼下而已,起码有两点是需要纠偏的:一是营造汉字书写的文化氛围,加大书写能力对人生变化的权重;二是可以不写、但不能不会,教育环节应力戒短视思维,抓好汉字书写能力养成训练,让发现汉字之美成为课程任务。

  一张手写体通知书,弄得外人心生万千感慨,一撇一捺之间,并非为赋新词的矫情,而是沉稳厚重的精神之思。不是每个高校都要效而仿之,而是社会需要反思:走丢的汉字书写能力,何时才能重新找回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