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汪春阳:“文化扶贫”贵在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6-08-27 08:45:26来源:SRC-13

  7月19日,由河南省慈善总会、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办联合发起,大象融煤·猛犸新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聚沙公益协会承办的文化精准扶贫“百千万行动”公益捐助活动正式拉开帷幕。(8月26日《东方金报》)

  当看电影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文化活动时,在大山深处,还有不少群众一生未进过影院;当iPad成为一些城市孩子玩具的时候,在边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一些孩子在为无书可读而发愁。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之间。“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文化扶贫关键要“接地气”。

  贴近老百姓生活,才能走进百姓心里。文化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群众,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对文化的需求也应有所区别。搞清楚百姓需求什么,按照需求进行精准投入,提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才能对百姓有吸引力,百姓才会主动接触文化,深入进去获取营养,才能真正解百姓文化饥渴,让百姓获得实惠。比如据相关报道,在浙江、安徽等地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倡导“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讲实用”原则,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体现务实精神,真正着眼于让农民享受到公共文化福利,在实用、管好、出实效下功夫,受到群众一致认可。

  然而,有些地方“文化扶贫”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慌不择路,急功近利,盲目蛮干,搞大拆大建,甚至一面拆掉古村落,一面搞复古风格的现代建筑。只建个空架子,缺乏内在的文化产品,让文化乐园乐不起来。有的不问需求,不看对象,只管投入建设,不管使用运转;只求经济利益,不讲社会效益。有的文化活动开展不深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取得一些短期效果之后,就再难发现群众生活状态的根本性变化。还有的对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偏远贫困地区群众送电脑,对习惯于网上和手机看电影的地方搞电影下乡······这些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思维在作怪,民众意见很大。

  所谓“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也是文化上的小康。“文化扶贫”工作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虚”和“空”。为此我们一定要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虚功实做”“实事实办”。比如树立精品意识,用优秀的各类文艺作品去满足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大力发掘有着广泛的审美基础和需求的传统文学、戏剧、曲艺、电影等经典文艺作品中的精华成分,结合时代需求,将它们制成适合传播的文化产品,把经典与公众分享······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让我们用文化去“耕种”贫瘠的土地,用文化去“教化”国民,提高素质,不断焕发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生机与活力。相信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贫困地区的民众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能够“获得感”十足,并与全国人民牵手一起奔小康。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汪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