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委组织部制定了《机关党员干部使用微信“十严禁”行为规范》,明确提出了严禁利用微信群编织“关系网”、严禁在微信中对领导和同事品头论足等。无独有偶,浙江省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党员干部微信微博行为十条戒律”,包括“不以任何形式进行拉票贿选”、“不违规收受微信红包”等。(6月12日《新京报》)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超九亿人使用,可发送即时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甚至文档文案,沟通方便、成效显著,可谓是居家旅行、工作交友必备之佳品。然而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员干部,打开微信的方式堪称“诡异”,朋友圈“谣言”四起、微信群编织“关系网”、“标题党”占领微信等等不健康、无实效、伪科学的负面能量充斥着微信,一度被戏谑为“要交智商税”。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政府治理更多是公共治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转型,从“谋定后动”到快速反应、从行政指令到公共协商。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人们带来便捷的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高个人媒介素养、选择规避无效信息、传播正能量才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微信,作为当下最流行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容易滋生问题和腐败的温床。“微信群为夫拉票发红包”、“公安副局长妄议中央受到处理”等事件纷纷被曝出,围观者众。在大多数人眼中,此等小事,不过就是信息爆炸时代发展的必然阶段,只需看客们正确对待就能完美规避此类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群众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公职人员,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更应该谨言慎行,尤其是这种“微腐败”不仅是对自身党性修养欠缺的一种拷问,更是破坏了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微信红包为贿选、贪污披上一层电子化的薄纱,微信群为“小山头”、“小圈子”的关系网蒙上一层迷雾,朋友圈甚至泄露保密内容、传播不实谣言、转载反动言论等。此等“小恶”得到党纪国法的坚决处置,坚定了政府整治“微腐败”的决心,也是在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微信为当下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为快捷、高效的方式,“互联网+政务”更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只有微信上的“微腐败”得到更多、更严、更广、更深的治理,正确打开微信的功能,才能有效避免党员干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为负面信息的传播者。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齐琪
(作者: 编辑: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