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正式挂牌,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家互联网法院,主要管辖杭州地区包括互联网购物在内的涉网案件,实现“涉网纠纷在线审”。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电子商务等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法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也深深的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法院的成立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新时期下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司法为民的一大创新。
2013年的薄熙来案、2016年的于欢案等一批备受社会瞩目的案子,在微博直播庭审,短时间内引起广大网友的转发、点赞和讨论,法官的判决、检察官的公诉和律师的辩论为公众呈上法律的盛宴。微博直播庭审,使得无法亲临审判现场的网友也能近距离的掌握庭审动向,听取审、控、辩三方的意见;实时评论给了网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网友能够自由的发表个人的看法,让庭审不再高大上;微博转发与讨论也是推进全民普法的有效手段。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更是一把双刃剑。在合理利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它的缺点。公开透明,会让当事人的隐私暴露无遗,甚至会产生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的家属带来困扰;评论虚实相混,容易给青年造成误解。这就需要法院在开展微博庭审中,选择适格的案件,及时回复评论中的疑问,对不正确的理解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普法。那么在新时期下,如何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成为司法改革的“助燃剂”,真正实现司法为民便民的初心?
要把握大数据时代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就是宝藏。在大数据时代,法院应充分挖掘司法案例这座宝库,运用大数据整合历来年的司法案例,建造案例库,对相同相似的案例案情进行归纳和分析,使法官、律师、群众等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自己需要的案例信息,从而提高司法的准确度和效率。同时运用大数据的方法筛选出可能误判或者错判的案件,及时调出案件重新进行调查核实,确保每一份正义都得到保障,每一位当事人都得到了公正对待。
用掌握新技术提高效率。现如今,为实现司法为民、司法便民,法院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解决立案难问题,让民众都能立上案,同时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让困难民众也能告得起案。一系列的措施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但是司法人员的压力却极大的增加了。兼顾效率与公正,就需要引进新技术,如重庆高级人民法院建设智慧型法院,引进人工智能,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改变人工庭审笔录记录模式,减轻一线法官、书记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雪杨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