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傍晚,有网友发文称,在上海地铁8号线曲阜路站看到一名小男生和一名中年女子自备折叠桌子,在地铁车厢里展开并埋头写作业。视频显示,当时车厢里乘客不少,女子与男孩坐在位置上,一张黄色桌板摊开在前,孩子正在奋笔疾书。(11月7日 澎湃新闻)
报道一出,舆论“哗然”,有心疼孩子的,有指责孩子父母的,有批评“减负减负,越减越负”的,众说纷纭的背后,该男孩及其母亲一时间成为网友们热议的焦点,似乎所有人都在谩骂“减负令不过就是一纸空文”。然而,笔者认为,不管是善意的关心也好,还是蓄意的关注也罢,其实,人们大可不必过度关注“地铁上写作业”这一事件。
就报道中的男孩和其母亲而言,或许本就是一件不以为然的小事,却被网友们无限放大,哪怕是善意的关心、关爱,却在不经意间成了心理负担和压力,甚至这一过程中还存在忽略事情始末、忽视事件真伪的问题,就这样把母子二人推至风口浪尖,对当事人而言实在是有失公允。
诚然,教育是公共话题,社会大众有权力进行议论并发表各自的看法,但是笔者认为,与其心疼孩子,与其指责父母的不作为,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教育体制。其实,真正的压力正是来源于社会,正是因为人们习惯用简单的分数、升学率甚至高考状元等指标来评价学校,社会和媒体也习惯用这些指标衡量学校的品质,才让教育一再成为舆论焦点。
因此,笔者看来,对于地铁上写作业、输液时写作业、飞机上写作业等报道,人们还需辩证看待,去伪存真。正比如报道中的男孩在地铁车厢里写作业,事后男孩母亲已经出面澄清,事件纯属偶然,母子二人是刚好从浦东拿了一张桌子回家,儿子说反正在地铁上也没事儿,就想利用这个时间把作业先写完,回家就可以玩,所以母亲才把桌子铺开了。如此看来,并非所谓的父母给孩子施压,也不是孩子追赶高分,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无奈,更不是课业负担过重不得不争分夺秒,仅仅是因为孩子自己想要合理安排时间而已。
一言以蔽之,对于事关民生民本的教育事务,人们关注度高无可厚非,但是,关注之余还需理性对待,“减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非单方面的努力可以完成。因此,一味地指责孩子父母,以及批评作业多、减负没有成效等,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有改变考核制度本身,让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成为明日黄花,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才能让无数家长如释重负,才能真正让教育返璞归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