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王青玲:用好“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

发布时间:2018-03-02 15:39:16来源:荆楚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也提供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时下,从“三乡工程”的实施,到“乡村助力计划”的提出,再到“乡村发展三年计划”的部署,各地掀起了大抓乡村的热潮。

  当看到,乡村振兴作为富民强农的战略部署,将极大地撬动农村发展的活水。然而,从以往实践经验看,乡村发展也还诸多潜在问题。比如,资本下乡的“非农化”风险,生态环境的“高压化”难题,发展主体的“短缺化”问题。一旦不能妥善应对,不仅会制约农村发展的进程,也会带来许多发展的新问题。如何用好“乡村振兴”这把金钥匙,打开乡村发展的症结,在笔者看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因地制宜,既给资本“空间”又给“约束”。资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有效整合便能产生叠加效果,反之,则会带来极大地损害作用。当前,一些地方在发展中追求“短期效应”,降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引入各种资本;有的地方缺乏管理,任由资本自由发挥,从而导致下乡资本的“死帐”“坏账”问题,根因在于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引资本、管发展。这就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做到因地制宜,在鼓励资本下乡的同时,要立足实际安排资本的合理化运用。一方面要强化用途管制,禁止下乡资本擅自改变农业用途;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定下乡资本租地的时长,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利益。

  分类施策,既做改革“加法”又做“减法”。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农村发展的动力不够、后劲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怎样让改革的福利更好地惠及老百姓,这就需要分类施策,做好改革文章。一方面,要做“减法”,比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合理村庄规划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三农”队伍构建与培养机制、开展宅基地改革,要通过改革“减法”,达到破瓶颈消阻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通过改革,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等建设,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促进乡村发展。

  因材施教,既要人才“引进”又要“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看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于人。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在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花了很多气力,然而,或是政策上“千篇一律”,人才不愿来;或是环境上“水土不服”,人才留不住;亦或是工作中“不接地气”,人才发挥不了作用,出现了许多队伍建不好的问题。这就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又要做好人才的“引导”。上好人才的基层“必修课”,提供足够的条件和舞台,让人才在实践中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