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等典故切入,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人才选用、人才培养、人才任用分别阐释。(10月17日,央广网)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尊重人才亦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选人用人的新理念。并明确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如何练就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选好用好人才,是各级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一门功课。
坚持“有为有位”,用人要严格标准、导向鲜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最鲜明的风向标,就会营造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用好一个干部自然能树起一面旗帜、盘活一番事业;用错一个干部也必将形成错误导向、贻误一方发展。因此,在选人用人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牢牢把好政治观、作风关、能力关和廉洁关。让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有舞台、有奔头;让那些投机钻营、弄虚作假、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没有市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
突破“思维惯性”,用人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在选人用人这个事关事业发展大局的问题上,多数领导干部能够把握尺度,做到公正客观。然而,少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从固有的角度出发,用较为刻板、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评价和使用干部,设置资历、籍贯、特长等“框框”,或搞所谓的“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以至于看偏用错干部的现象时有发生。诚然,通过设置“框框”等思维惯性能够提高选人用人的工作效率,但这样不可能选得出真正的人才。因此,要突破这种弊大于利的思维惯性,注重培育和运用辩证思维,以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视野、境界和气魄,不拘一格,把各方面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营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生动局面。
力求“各尽其能”,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善用人者,应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用什么样的人,不在于这个人是不是十全十美、毫无缺点,而在于是否能做到用人得当、“用得其所”。有的干部敢闯敢干、行动力强,但可能不够细心;有的干部耐心极好,习惯“慢工出细活”,但可能容易错失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因此,要以事业为上,在“选优”的基础上“配强”干部队伍,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达到最佳。同时,对待优缺点、有错误的人才,还需要仔细分辨和甄别,把容错纠错机制应用好,力求做到人尽其才。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惟在用人”,新时代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和识别,更离不开对人才的珍视和合理地使用。必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不拘一格纳贤、做到人尽其才,方能开创天下人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崭新局面。
来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