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一则影片《这个月我已经当了八回典型了》在网上引发热议。影片中讲述了,养殖专业户老吕由于养殖场地理位置良好,被镇里多次选为上级调研考察的“典型”接受上级领导视察和工作汇报。老吕经常需要做迎检准备工作和领导接待,而无暇料理家中事务,对此老吕心中郁闷。镇上干部为其准备了汇报讲话材料,却由于工作失误,在汇报会上让老吕闹了笑话。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依据自身有利资源,发展特色展业,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调研风和检查风也接踵而至,核实脱贫成果、了解基层问题、总结发展经验等等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也让贫困村民应接不暇。形式主义的检查正在渗透扶贫领域,繁政扰民的调研也给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带来了更多困扰。长此以往,笔者认为必然会严重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伟大进程,也会让扶贫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满意度大打折扣。
“究其根,溯其源”。脱贫攻坚是我国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工作的决定性工作,所以政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检查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随时了解基层情况,核实基层脱贫成果以便能及时、迅速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合理方案解决村民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总结优秀脱贫村的成功经验以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惠及其他地区。
少一些提前准备的调研,多一些润物无声的暗访。首先从核实脱贫成果和了解基层情况的角度出发,检查组的主要工作是要深入基层群众,了解民众声音。若仍是从提前准备好的检查现场和预先草拟好的汇报材料出发,并不能达到检验和了解的真实效果,可能更多是基层干部的材料错误和贫困村民的心中苦闷。听民意,谈民情,促民生就应该少一些大会上正式发言,多一些田间地头促膝长谈;少一些面上的官话套话,多一些走进户家长里短;少一些回去再研究问题,多一些即刻的现场协调。成果核实和情况了解不应该把责任全部压在基层和群众,应该在领导干部中勇于担当。
避免内容重复的材料任务,提高单项工作的材料运用。调研检查的重要运用就是可以对优秀脱贫村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探讨。新时代,新方式,学习探讨脱贫攻坚新思路,可以将精华以文字和视频材料加以整理和保存。贫困村的调研检查通常有县级、市级,甚至有省级和中央的相关部门,若每一级的调研检查都要重新整理新文字和材料或者在贫困家中调研,无疑会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也会更多时间的打扰到基层人民。材料不求新,但求实;不求多,但求精;不求杂,但求清,材料若能及时更新、内容详实,条例清楚,可以多次审阅,多级利用。
为基层干部减负,为贫困人民谋福。形式主义的调研让基层干部焦头烂额,更是让村里的实干典型成为了“迎客松”。决不能让调研沦为形式主义,要真正冲着为群众解决问题扎实调研,决不能搞花架子,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的满意度、更高幸福数。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金霖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