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受访家长加入了家委会,70.3%的受访家长坦言家委会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63.8%的受访家长建议家委会定期换届,59.7%的受访家长建议加强对家委会的监督。(12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家委会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家委会如何定位,关系到其职责能否正常履行,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学生能否更全面地成长。对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加以纠偏,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委会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实现多赢的效果。
摒弃私心是确保家委会职能的清源之举。一般来讲,加入家委会,需要满足空闲时间多、热心、社会资源丰富、有责任心等条件,之所以有这样要求,也是更好地发挥家委会的服务职能。如果加入家委会是为了私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重点关注,那么在履行职能时就会跑偏,甚至消解家委会的公信力。
家委会是“工作机构”,不是“权力机关”。家委会更多的应该承担监督学校和老师工作、协助老师完成班级日常工作、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等职能,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有益补充。如果家委会的成员都拼背景、比资源、夺权力,各有各的小算盘,各耍各的小手段,心是散的,形是乱的,那么最终只会分崩离析。
厘清职能,才能保障家委会更高效地运行。家委会不能大包大揽,过多干预教学事务,也不能“推一推,动一动”,演变成学校教学的附庸。为此,可以通过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换届等举措,防止家委会越位缺位,让家委会驶向规范化的轨道,真正发挥教育教学有益补充的作用。
实现家校共建1+1>2的效果,家委会的作用很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在探索中不断明晰职责,完善运行机制,家委会成员更多地涵养教育情怀和知识素养,家委会的公信力才会越来越大,影响才会越来越积极,从而成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回归教育本质,实现每一个孩子更全面地发展,家委会才能真正为教育“加分”。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雪营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