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永不凋谢的韶山“红杜鹃”
发布时间: 2008-06-26 09:54 来源:
进入电子报
25日早晨上班点击网站,一则《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在京病逝》惊闻令笔者陡添几分凝重。再点击刊出此惊闻的网站,网上悼念同样如井喷而现。
人们记得,去年3月23日,当毛岸青静悄悄离开人间之际,网上哀悼一度此起彼落。一年三个月后的6月24日,毛岸青夫人邵华跟随毛岸青而去,人们之伤心可想而知。
主流媒体在报道邵华逝世的消息很简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女士24日傍晚在此间一家医院因病去世,终年69岁。然而,简短的惊闻却挡不住人们井喷的追忆。
记住邵华什么?邵华不仅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儿媳,是“毛家家风”出色的承先启后者,她践行了毛主席的家风,在毛泽东的家庭中,作为唯一的儿媳的邵华是十分令人注目的。在艰难的年代,她挨过苦,却从没唉过气;在改革开放的幸福年代,她先后担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职务,有过殊荣。然而,邵华却始终如一保持着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保持着艰苦奋斗热爱人民的优良品格。为着教育后代记住过去,发扬优良传统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她与丈夫毛岸青、儿子毛新宇一起曾重走长征路;为着主编好《中国出了毛泽东》,邵华和毛岸青一起不避艰辛,走遍全国十几个省市,到了韶山,到了井冈山,到了瑞金,一直到了遵义,后来又到了延安,到了西柏坡,到了上海,甚至到了辽宁。可以说,邵华为“毛家家风”,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竭尽全力,“毛家家风”见证着邵华宝贵的心血。
记住邵华,也应记住她的不倦的追求。人们每提邵华,都会夸起邵华的摄影专业水平。或许由此,她成了任职多年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众多的摄影作品人们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为祖国摄影艺术添上光彩。其实,邵华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摄影方面,她的文字作品也常常为人们啧啧称赞。比如,那篇《我爱韶山红杜鹃》就曾列入中学生教科书。研究专著《人民领袖毛泽东》等都被相关权威机构认定为“具有较高文献研究和收藏价值”。人们心中的邵华形象,在某个角度而言,也是专业形象。时下,评论某个学术问题,人们爱称专业水平。专业之重要,既是社会分工,也是检验一个解决经济、文化、技术学术问题的真本事。可以说,邵华是靠她扎实的摄影写作真功夫为人民服务。记住邵华,就需要永远记住为人民服务需要真功夫、真本事这个道理。
说起专业水平,说起真功夫,人们不难理解。不过,在时下生活中,尤其是干部家庭中,要培养出受大众认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年轻一代并非易事。个中原因也是不言而明:优越环境会滋长好逸恶劳的思想,逐渐远离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人们一旦缺乏艰苦奋斗,就会逐渐走向颓废,逐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记得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致信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时,曾语重深长说过,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之危险(见《毛泽东书信选集》152页)。邵华之所以成了“韶山的红杜鹃”,在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穷钻她的专业,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敬业精神,一种专业态度,也就是如毛泽东所言脚踏实地精神。参加工作后,在外出搜集资料和参加活动时,她都随身携带照相机,将工作与摄影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她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与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人物专访、革命旧址、风光风情、纪念活动、舞台、花卉等十几个摄影专题(见中国新闻网2008年6月24日)。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脚踏实地精神,改革开放推进和谐事业同样需要脚踏实地精神。悼念邵华,就是要弘扬脚踏实地精神。
邵华,永不凋谢的“韶山红杜鹃”!
稿源:浙江在线
作者:亦菲
(本文来源: 编辑:吴双建)
关键词:亦菲;毛泽东;邵华;杜鹃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