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媒体报道,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公共财政科技支出高昂,足见国家对于科研建设的重视。但反观现实,一面是院士级科学家竟然也有人卷入腐败案,一面是不少高校流行的跑部钱进,科研经费沦为部分人的灰色福利。严峻的现实在提醒我们: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培育更多的杰出科研人才,研发世界级科研成果,不是仅靠投入公共财政资金就能起到作用的。净化学术空气,提升科研能力,既需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也需要相应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而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每分投入科技的钱如果没有落到实处,又怎能推动科研的真正发展?
为何巨额科技资金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厘清如何申请、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相关财务审核是否应更大范围地面向公众的问题。投向科研的公共财政的使用方面,应赋予广大高校师生以及普通民众一定的知情权,通过阳光公开,让民众清清白白地看到学术经费都研发了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以公共力量遏制学术腐败的灰色空间。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在科研经费方面理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大方向是对的。只是,就具体推进而言,需要进一步厘清科研经费的性质与使用。过去,之所以出现一些重复建设课题抑或虚报科研经费的现象,诚然与权力寻租有关,但经费本身的去向审核流于形式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现在,相关制度安排从权力源头上加强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还需要自上而下,强化财务审核。以此而论,监督赋权,亦不仅仅是向民众赋权,也是向监督者赋权,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与义务。科研经费的使用,不是说仅仅凭着几张发票就给报销,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对相关经费的流向做专业性判断,唯有如此,针对科研支出的管理才可能有一场真正的历史性转折。
稿源:湖北日报
作者:杨兴东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