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闻报道中不断传来不少国家政府拨款资助银行业和企业的消息,可以感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暴还没有减弱的迹象。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扩大内需”成为时下国内谈论的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疲软,那么,内需是否受到影响?短期看,影响未必明显。至于明年下半年之后的情形,暂时不好预计。不过,就近期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看,这种局面不能及时扭转,内需也将是一本难念的经。若城乡居民收入变化不大,依据现有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单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依然走钢筋水泥的建材消费路线,这样的内需名不副实,顶多是制造一些临时的“饭碗岗位”而已。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活力,在于具有原动力的内需。内需的原动力,又在于居民的购买力。一些国家和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之一,是给民众发红包,鼓励消费。这种做法,未必适宜于一个具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事实上,购买力结构性失衡,少数的富裕阶层从来不缺乏购买力,而大多数普通民众即便每人领取到万元的红包,其它保障性的经费没有着落,这笔钱照样会被束之高阁,而不会变成直接的消费。换句话说,不解决国民分配制度的失衡问题,或者片面给公务员加薪,只能加剧这种失衡而不是相反。由此可见,内需的经难念,首先在于不少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不解决数亿居民的口袋子问题,消费性内需的扩大,多半只能是某些人良好的愿望而已。
内需的经难念,还有一个在关键时刻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国产产品缺乏应有的质量尊重。外销产品的质量,通常被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去狠抓,而内销产品的质量,不是不抓,而是抓得还比较不够。看看每年的消费者权益日晚会全国投诉电话的火爆程度,看看各地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打架的可观成就,就知道国产产品质量对消费者的“态度”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味批评消费者崇洋媚外,一味地以爱国的名义还抵制外国货,最终只能是抵制者的食言和解体而告终。究其原因,根子在我们的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质量尊重。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较新的一个典型而已。扩大内需,一方面是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国产产品的销量。如何提高?首先要有质量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的国产产品的质量能够做到内销和外销的质量完全一致,甚至内销产品的质量略优于外销,相信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国产产品。那样,内需无形中也就扩大了。
内需的经难念,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制约着,这就是价格尊重的相应缺失。何谓价格尊重?售价的合理。别的不说,就拿商品房的销售为例,商品房的成本价一直是老姑娘的芳龄,隐私得很。好不容易有房地产商降价了,又被当地政府部门给勒令喊停。市场经济,本来就是靠市场这只最强有力的手来调节,最忌讳用行政这第三只手来干预。遗憾的是,行政干预价格并不罕见,管理的“双轨制”,最终扭曲了价格规律,也导致了价格尊重的缺失。在金融危机风暴之下,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尊重,怎么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没有消费的欲望,内需的发动机能运转起来吗?我看有点难。
内需是国之经济根本,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不能到了金融风暴刮来了才陡然想起它。想起它,就要尊重它,用公平、公正的手段和呵护它,而不是空喊口号。内需不是喊出来的,更多是尊重出来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海明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