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学时的那首歌: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可惜,我的孩子再难享受这种乐趣。”昨日,通州区的刘先生反映,他家孩子在课间无法到操场活动,“家长们怀疑,学校是怕学生活动出事时需学校担责,这才出‘圈养’学生这种下策。” (11月23日《北京晨报》)
不可否认,一些学校对学生采取“圈养”,在课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确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安全第一”,孩子在学校一旦出了点儿什么事情,由于法律上对于校园安全事故缺少明晰的责任分工,家长和社会往往会把并不属于校方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往往使校方在保护自己的权益时便显得软弱无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校方都难脱干系。而课间活动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必然大大地增加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的概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理想的办法似乎莫过于对学生课间活动采取“圈养”行为,让孩子们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别动了。
学校有安全意识笔者并不反对,但因此而变得胆小怕事,取消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我就不能赞同了。事实上,取消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甚至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将学生“圈养”起来,不仅禁锢了学生的行为,更加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会抑制其天然个性的生成,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同时,学生如果从小就在一个“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的框架里,创新思维如何培养?
学校强调安全管理是对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对安全管理采取“一刀切”,显然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法。其实,我们可以多想、多借鉴一些好的办法,比如安排“校园巡视员”制止个别孩子的“危险行为”,对屡屡违规者及时与家长沟通讲明利害等,来解决安全隐患问题。而至于发生一些事故,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么多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跑跑跳跳、打打闹闹很正常,就是大人,谁也不能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发生。即使发生了,大多数家长也应该给予理解。
学校理应是一个最具活力的地方,成百上千名青少年聚集在校园里,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课间十分钟,应该像画面上画的,歌里唱的一样轻松、愉快、美丽,而不是学生们被“圈养”了起来甚至连下课走出教室都很难!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嵩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