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称,“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则表示,“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8月26日《华龙网》)
自三鹿问题牛奶被曝光后,中国的乳制品产业就没有“消停”过,各种虚假宣传、质量缺陷时不时地就会刺激一下我们的神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加强抽检当然是大势所趋,而乳制品行业感到苦不堪言自然也可以理解。从新闻中两位的发言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是质检部门的抽查已经非常频繁,二是这种抽查并没有能够让乳制品的质量达到人民群众的基础。
在笔者看来,加强质量抽检,是防止出现问题乳制品的重要手段,但却绝不不是万能的做法。理由很简单,抽检的理论基础实际是统计学的概率问题。从理论上讲,抽检的数量越多,问题被发现的机率就越大,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乳制品的安全就越有保证。但从实践来看,抽检越频繁,各方所消耗的成本也就越多。尤其是对有关企业来说,被抽检的乳制品次数和数量如果过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不仅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还可能让个别企业铤而走险,通过更加隐蔽的造假形式来“分担”成本,得不偿失。
实际上,问题牛奶的产生,责任并不全在乳制品企业一处。纵观中国乳制品产业,从牛奶的生产、销售和制作等多少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就拿奶源来说,目前企业自建奶源基地比例较低,而靠分散的奶农负责的社会化奶源又难于监管,自然会存在安全隐患。而这样的问题,单单抽查一个乳制品企业显然是难以有所改善的。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让乳制品的安全水平达到人民群众的期望,提升乳品安全的提升就不应止于抽查,而是要在抽查的基础上,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对其中的不同环节分别予以规范,采取法律、行政等系统化的措施来规划整个乳制品产业,才能让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木森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