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十堰市“武当文化”、“七夕文化”、“尹吉甫·诗经文化”、“女娲文化”等5个品牌已列入湖北省第一批“一县一品”项目库。体现了该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劲势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有的已经成为濒危文化亟待抢救和发掘。“一县一品”的文化开发模式对于延续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如果有人不是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去搞“一县一品”,而仅仅将其视为应付“工作任务”,缓解政绩焦虑的道具,必将陷入种种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
开展“一县一品”文化开发,往往容易出现如下几种偏差。
一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种文化往往影响甚广,一个县域往往也有不同文化遗存。比如郧县的恐龙蛋化石群,郧县人头盖骨,古郧阳城等等,这些都是有据可考的,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文物实物和文献记载。黄龙郊区还有一些无头佛像散落。这些都亟待文物部门整理挖掘。可是,正在打造的所谓“沧浪文化”对这些是不可能囊括的,一旦将“沧浪文化”推到极致,人们往往会忽视了那些独有的、濒危的宝贵文化遗存。竹山推崇“女娲文化”,可这里流传上千年的堵河剪纸艺术、原生态的山歌、采船调也容易被“女娲”这块招牌掩盖了。所以,在文化立县之时取舍上要慎重,“一县一品”并非挂一漏万,而应当主张“一主多辅”,各美其美。
二曰违背规律,贪功冒进。某种文化现象往往以地域、流域为基础发生、传播和流变,而决非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界限。事实上,有些文化在此地存在,在邻县往往也是有的。比如郧阳花鼓不光是郧县独有,在竹山、郧西也不稀奇。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开发之时,当自觉尊重文化传承的客观规律,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民间采风来确定本县市的主流文化、重要遗存、独有元素、濒危项目以及同周边县市文化现象的交叉状况,在充分的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本县的特色文化项目。而不是先想当然地确定个项目,再收集证据、打造仿古项目用以支撑,甚至于出现更换一任领导就更换一任项目的状况。郧县过去挖掘郧阳文化,现在打造沧浪文化就是如此。
三曰穿凿附会,盲目拼抢。从名人故里之争到民间传说之拼,往往使得文化开发变成了“口水仗”,到头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尹吉甫故里,桃花源所在地,牛郎织女传说,女娲山等等,全国各地都有,有的县通过造文物、造舆论、造仿古等手段为此争得头破血流。看到“六郎关”就说杨六郎曾在此镇守,看到“山伯坟”就说这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吗,这样的开发不是脱离实际,就是空穴来风。长此以往不但使斯文扫地,也无益于地方的发展。房县过去推崇流放文化,现在沉迷诗经文化就是如此;竹山“女娲山”的记载只能在清代文献之中看到,国内的桃花源、沧浪地更是俯拾皆是,如果我们再邯郸学步、步人后尘,只能徒增笑柄罢了。
四曰闭门造车,哗众取宠。有的县开展文化开发之时,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郧西有条河叫做“天河”,于是就有“专家”跑来论证这里是“七夕”传说的发源地。既然存在“七夕”元素,凭此打造县域文化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能置自己的经济收入实际和民生改善于不顾,盲目投资数十亿打造什么人造月亮、时光隧道,追求“世界第一牛”的虚名,还每年花大价钱邀请李咏等人前来开办那种奢华有余、品味不足的商演,实则属于本末倒置,不利于永续发展。市委书记周霁告诫领导干部,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和华而不实。期待政府部门出台措施,对那些一哄而上的“文化项目”开展绩效审计。
五曰抓小放大,遍地开花。去年年初,竹溪县就一直面向社会征集“一县一品”项目,至今尚未确定。这说明“遍地开花”并非“一县一品”最恰当的注解。按照规划,目前十堰有9个品牌项目,包括十堰市的“武当文化”、郧西县的“七夕文化”、房县的“尹吉甫·诗经文化”、竹山县的“女娲文化”、张湾区的“汽车文化”、茅箭区的“都市休闲文化”、郧县的“远古人类文化”、丹江口市的“水都文化”、竹溪县的“三贡文化”。十堰一个小小的山区,怎么可能存在这么多文化?这和当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思维有多大差别呢?所以,这种遍地开花式的文化开发,是将五个手指完全摊开,平均用力,落不到实处。走出这个误区,自当握紧拳头,整合地方文化,以武当文化为首,以汉水民俗文化为身,实施富有地方特色的拳头文化产业开发方为王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任重道远。走出“一县一品”文化开发误区,最根本的就是破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短视行为,破除急功近利和政绩焦虑,反对浮躁空谈,倡导求真务实。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文江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