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关于房价的“出格”言论遭网络热议,据称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曾宪斌在郑州参加地产年会时说,“评价一个城市主要看房价,房价越高城市越好越吸引人,房价越低城市越不吸引人,越丢人。”微博网友多对此言论给予抨击。昨晚,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此人并非该校教师亦非客座教授。(8月7日《京华时报》)
时下的中国,各行各业专家辈出。记住几个诸如维生素、蛋白质、胆固醇之类的名词,就可以号称营养专家;说得出几个诸如恋母情结、心理障碍、迫害妄想症之类的名词,就可以号称心理专家。能够把房价和城市生活品质、社会道德感“理论”起来的人,大抵也可算作房地产专家了吧。有时候,我们还真得感谢这些专家,既为庸常生活平添不少笑料,更让人有了发泄心中郁结的机会。当“房价越低越丢人”的惊世骇俗言论抛出之后,很多望房兴叹的“屌丝”又找到靶子吐槽心中烦闷了。
剥去曾宪斌的“皇帝新衣”,他真实身份不过是一个房地产策划人,曾任大连万达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大型房地产公司地产总监、首席顾问。说直白些,就是一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利益说客。胡言乱语、大放厥词既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又有丰厚的红包可拿,何乐不为?“砖家”风行的时代,仅仅是道德批判显然难以奏效,应当追问的是,那些指鹿为马的“砖家”滥用话语权到底该当何“罪”?而高校、媒体又如何不被利益左右,爱惜自己的羽毛?
曾宪斌的奇谈见诸媒体引发广泛质疑后,清华大学官微迅速发声称,清华大学教师中没有名为“曾宪斌”的人,聘任的客座教授中也没有名为“曾宪斌”的人。但这样撇清关系就能让清华的声誉不为曾宪斌的奇谈怪论背书么?显然很难。事实上,曾宪斌虽然不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但却是“清华——中旭商学院”的客座教授,而后者正是清华大学的合作机构之一。近年来,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热衷办学合作,以致各类打着名校旗号的“商学院”“研修班”鱼龙混杂,高校只顾盖章收钱,却对合作机构的师资力量、办学行为一概不问,以至于前两年清华、北大相继被“总裁班”学员和培训班项目方起诉,深陷“培训门”而自毁形象。既想在市场大潮中“捞一笔”,又想给自己“立牌坊”,高校的“如意算盘”未免打得太精了。
此外,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考证曾宪斌的真实身份并不难,但媒体在报道时,仍然将其冠以“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头衔,而忽略掉他作为企业“代言人”的角色,这背后是记者的疏忽大意,还是媒体追求“眼球效应”而故意为之?值得探究。这让人想起每年的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个别媒体或断章取义、或偏听偏信,也许能借助“砖家”的轰动效应获得短暂的被关注的“传播快感”,但这种拿真实性做交易的新闻最终也会透支公众的信任。
客观而论,在社会角色的互动中,我们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要重拾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和好感,实现公众与学术圈的良好互动,既需要专家们恪守社会道义,多为公众利益发声,也需要高校和媒体爱惜声誉,切莫搬起“砖家”砸自己的脚。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小康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