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机构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初次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5月14日人民网)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就业水平?就业率当然是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其办学目的是培养大师、研究型人才,还是培养普通白领、上班族,抑或是培养产业工人,学生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因此就业率过低,肯定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就业率却绝非万能标尺,盲目崇拜就业率也可能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对定位为精英教育的985高校、211高校而言,与所谓的“初次就业率”相比,学术研究水平、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等指标可能更能说明毕业生的质量高低。
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走向大众,本科也被各方视作最基本的起点学历。如此,人数最多的本科生就业率最低,本科生就业率不如大专生,将引发一系列就业问题、社会问题,亟需引起重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本科生就业率不如专科生呢?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但本科生多被培养成研究型、知识型人才,只有专科生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研究生有知识,专科生有实用技术,只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数据显示,在高校毕业生中,专科生少于本科生,特别是一线城市,专科生数量通常不及本科生的50%。供给结构失衡,专科生就更显“吃香”。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摒弃用高学历人才撑门面的想法,他们需要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等情况下,本科生自我定位、眼界比专科生高,就业时在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预期高,又放不下架子,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而专科生目标起点低,就业姿态不高,愿意吃苦,动手能力强,稳定性好,这些都为用人单位所看重。
长远来看,未来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既不应局限于高校的自说自话,也不应过分依赖“第三方”指手画脚,而是要寻求顶层设计,吸引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并将最终的选择权和评判权交给学生及家长。换言之,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社会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只有接受学生、家长、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评价,才更为真实可信,才能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自我革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晓安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