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连续报导,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一用药原则。
安徽在“科学输液”走在全国前面,并就医疗机构的用药管理、医生处方监督和阻断以药养医方面提出了若干硬措施。然而,长期的猛药治疴,在社会层面已经形成强大的惯性。用药毕竟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在仿佛“全民皆医”的夹生环境下,患者具有科学用药理念,与医方切实履职同等重要。
不久前,一同事的女儿带着两岁小孩从新加坡回汉期间,小孩不慎患了感冒,高烧40度,作外公的催女儿带小孩快去打点滴,可是孩子妈并不着急,坚持让孩子服药,假期到了,宁可带着口服药上飞机,也没让小孩打点滴。这事儿在国内没几个父母能够顶得住,你不想打,也很难顶住医生的“恫吓”。我的儿子小时,也少不了感冒发烧,并不懂医只学过生物的妻子只知道“是药三分毒”,每次医生让打点滴,她总以没有时间婉拒,央求医生开药,回家按规定细心服用,一次次搞定。
所以,安徽省卫生部门要求广泛开展“科学输液”宣传,纠正不良有药的习惯,这个软功夫值得下。其实,增强患者“慎吊”的自觉性,不仅有利于落实输液新规,还会推动更新就医和用药的许多理念。
多年前一次扁桃体发炎,由于急着回乡过年,我找到熟人医生,他说保管一针见效,后来才知道,他用的是激素。不记得央视今年何时播出了类似新闻后,我就暗下决心“慎吊”或“慎药”。5月份,扁桃体有轻微痛感,我决心不用抗生素药,而是早晚用盐水嗽口,找一剂中药制品服用,后来开始咳嗽,就加服枇杷止咳露,几天后,症状缓解,继而好转。第一次抗拒“抗生素”成功,激发我摸索总结出更多“自治”法则。
在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内,能靠身体素质抵抗的,就不过度依赖看医生;能靠食物治疗的,就不依赖吃药打针;能用中草药的,就不轻易用抗生素;能用盐和碘酒消炎的,就不用带有激素的药肓;能靠静卧休息缓解病症的,就不轻易加大加重药量。我体会,普通人不可能精通专业医术,却可以摸索出类似这些抽象的医道。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国祥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