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嗖、抠嗖的、死德性,要你们这帮废物,关键时候**都不当”、“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以上这些话,是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的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公开飙出来的。据当地电视台报道,因教师节当天未收到礼物,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训了自己班学生整整一堂课。在网上已披露的录音中,这位教师当时满嘴脏话。(9月14日《现代快报》)
新闻甫出,舆论汹汹,恨不得要将这位教师一棍子打死——有人纷纷呼吁开除出教师队伍。其实冷静思考一下,这位教师的行为虽然十分错误,有违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的形象,但也是一句大实话: “人家班都是班长张罗的,咱班就啥也不张罗?咋的把我不当回事啊?我倒是次要的,你们不看一看我咋交待?人家别的班老师都买了,咱们班没买,你说我丢不丢人?十块二十块你们穷不起了你?”
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礼,老师收礼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潜规则”不承认也是事实。其实,这送礼与收礼的“常态”,也是一种反常现象,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庸俗化和透着一股“铜臭”味。在“送礼愁,收礼愁”当下,这“板子”既不能打到家长身上,也不能打到教师身上,它只能归属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对象牙塔纯洁性的侵蚀。如今社会上有一种不良风气,但凡想顺利办成事,总是难免与托关系、找门路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和家长自然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对于家长们的送礼,老师也感到为难。不收,家长会认为老师是“作秀”,假装正人君子,收吧,是给光荣的人民教师脸上抹黑。可是在“大家送,大家收”的背景下,送礼与收礼,便成了“潜规则”。
老师也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节日期间收到学生或学生家长的一点小礼物是出于表达一片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如今送礼变了味。对于家长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将来能成才?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为了争夺“老师关照”的“优势资源”和“政策倾斜”而向老师送礼。无奈的现实,也是家长为之送礼的“必争之地”。
这位班主任没有收到礼物而一怒之下骂学生,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因为教师节学生送礼,老师收礼已经是挡不住的歪风,其他老师都收到,自己收不到,面子上过不去,感到自己“混得不好”没有学生缘,被人小瞧“不合群”所以才实话实属:“你说我丢不丢人?十块二十块你们穷不起了你?”如果没有老师普遍收礼现实的大环境影响,也就没有班主任“骂脏话索礼”的尴尬。
处分或开除一个班主任容易,但更多的老师们都在收礼,没有管住,个别老师很难独善其身。为什么严禁教师收礼的文件通知不断,效果很差,三令五申没有人理睬?不久前,教育部再次发文设立六条“红线”,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这说明,送礼和收礼现象相当普遍。所以要防止和杜绝“教师骂脏话索礼”不是处分开除一个或几个教师能解决问题,关键要从社会大环境着手,让不送不收成为社会的“正规则”才能彻底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吴玲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