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和10月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不过,在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就读的应届毕业生小刘却非常郁闷,原来他被学校拉进了“就业不诚信学生名单库”。学校给出的解释是这些学生拒绝签约不仅浪费了招聘资源,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记者目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这一做法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趋势,而老师称学校夹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建立“不诚信名单库”实属无奈之举。(10月6日《半岛都市报》)
不可否认的是,“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项优良品质,重信守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赢得他人的尊重。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不诚信”的标签,那么他将会成为千夫所指,寸步难行。
可以说,每个人、每个行业、单位都有一个信用库,个人的大脑,行业、单位的来往记录,都对交往的个人、单位的诚信度做下了记录,对于谎话连篇、不守信用者将不再取信,作出排斥的举动。譬如说银行系统,如果一个人不守信用,那么他将会被打入“不诚信黑名单”,今后将很难再取得银行的信任;其他如考试作弊、交通违规、犯罪前科等无不都体现一个人的“信用度”问题,一旦被记录在案,都会成为影响其今后人生前进道路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当代社会,“守信”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言一行,到大事小事,大家都很注意信用的问题。
然而,怎样客观、公正地做好信用记录?怎样利用好我们的信用记录,才能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效果?这也很考量一个人、一个行业、单位的智慧。
再说中国石油大学的建立“不诚信学生名单库”,起因是“一家大型油田服务供应商到学校招聘时遭遇了大面积拒签”,导致了学校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招聘资源,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使学校“夹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左右为难”,纯属一种“无奈之举”。
或许我们确实要理解学校的无奈和苦心,一者现在的大学受“毕业生就业率”影响极大,声誉影响招生,招生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二者也不排除学校确实是为众多学生着想,想尽可能地给更多的学生联系、提供就业机会。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采取建立“不诚信学生名单库”来对学生进行约束、督促,实在是情有可原。
然而,仔细思考,笔者还是觉得这种做法不够妥帖。一则招聘本是一种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过程,学生尝试应聘,在未正式形成工作关系之前,“悬崖勒马”——拒签合约,是否真的已严重到了影响“诚信”的地步?二则“不诚信学生名单”在学校论坛公开发布,这种做法是否就真能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到底是为了促进就业还是为了扼杀学生应聘的积极性?再则如此做法学校是否能够保证没有一丝差错、没有半点私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及时拒签就业合约应当是一种法律意识的进步,一旦签了合约再发现工作不合适自己那才是真正的进退两难:履约,又怎能太过委曲求全?毁约,那才是真正的“不诚信”!
“不诚信学生名单库”,实在不能轻易成为握在学校手中,高悬于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校要谋求发展,最先要做的应当是真正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权益,而不是要想方设法地去抓他们的把柄、弱点从而威胁他们,逼迫他们就范,这样不仅无益于维护学校的声誉,反而只会加速学校走向衰亡!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卫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