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台类似文件对公务员平时考核进行了规范。(7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公务考核规范的必要性早已无需赘言,以往,公务员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在不少地方都已饱受批评,特别到了年终“大考”,或领导评判一锤定音,或无记名“人情打分”、举手表决,“德能勤绩廉”标准限于纸面,使一些公务员难免生出“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想法,不少“为官不为”思想恰在这样的一片和气中酝酿而生。
不可否认,将考核着眼于日常,防止年中或年终一概而论,其初衷确是好的,按月也好、按季也好,缩短考核周期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平时敷衍工作、年终“抱佛脚”的公务员断了庸懒念头。在全国各地,开展平时考核的做法也各有特点,或以“日志”形式留档、或提高平时考核分值占比,严格的甚至将考核着眼于“八小时”以外,可见力度决心。
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平时考核不是画饼一张,“干多干少不再一样”更不能仅作耳闻。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对考核实效,关键在于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也要防止“写日志”等好方法沦为形式。其实平时考核,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量化指标和客观公正,假设“人情分”仍占主导,且管你何时考核,哪怕一天考核一次结果也是一样。举例而言,许多单位不乏存在一类占位不为的“老油条”,临近退休、终日赋闲,视考核指标为无物;再者,一些单位“老好人”心态普遍存在,更有一种“互不得罪”的共性认识,谁也不会较真、谁也不愿较真,再附以一些难以量化的标准,更成全了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于是衍生出不少恶性问题也便成为必然。
要让平时考核真正收效,就必须在实践中落实到位,绝不能成为一种“纸面上很好”、“看上去很美”,一些特色做法更不能沦为一方笑谈,反成为加重工作负担却无法尽效的累赘。可以说,在对公务员考核规定细化、深化、实效化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所做的尝试和努力已然不少,特别是“铁饭碗”逐渐成为一种“过去式”,越来越多的“吃空饷”、“不履职”被从严查处,不少公务员甚至诧异自己竟然丢了饭碗,其本身就印证了打好“考核牌”的威慑力所在。
平时考核不是“花架子”,更不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换汤不换药的应付式工作,既是考核,就且真正与“饭碗”挂钩,即与工资挂钩、与晋升挂钩、与惩处挂钩,建立一种“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让公务员有上进心,“能者多劳”且劳而有益,使日常工作的每一份付出与成果都能尽展于成绩之中,使奖励、表彰、提拔等均有量化参照;另一方面,对考核工作不予重视甚至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的,要用好各类惩戒手段,轻重拿捏得当,教育一批、处罚一批、警示一批,使之渐生威严,为管理监督提供长效保障。
对待平时考核,就是要兼具期望与不怠,既要相信其可行有效,也要警惕沦为过场,在现实实践中、在群众口碑中,平时考核若只是看上去很美,只怕再是包装也无非是“败絮其中”,就且在各地区的落实中看上一看、审上一审,良效之举,其生命力必然也是茁壮向好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余祖欣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