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台类似文件对公务员平时考核进行了规范。实行“日志式”管理、平时考核结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监管……过去被视作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将面临越来越细化的考核制度,身在体制内,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7月12日 中新网)
其实,大家对考核并不陌生,比如每到岁末年终,各种各样的检查考核铺天盖地而来,以往这样的考核都是提前明确了时间,地点,准备相应的汇报材料……然而,类似这样的考核偏离了督促政策落地、回头看实效的初衷。于是,一些地方变化了考核方式,实行流动现场会考核或者定期考核,但是这样的考核总是会提前透露些让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可以提前准备的东西,难免会让人产生走形式的联想。
这不,公务员考核也增加了“平时考核”,实行“日志式”管理、平时考核结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监管……按理说,对公务员采用“日志式”纪实方式,进行“日志式”管理,由公务员每日、每周、每月及时如实地记录平时工作情况,并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日志式”管理也是一种创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同样重要。
但是,笔者认为,“平时考核”并不代表能够彻底解决公务员考核的科学性问题,更不能代表公务员考核的日常性问题。如果平时考核也像是年终考核一样,走走形式,变变花样,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优秀与否只是领导说了算,那么,即使引入平时考核,也只是一种“形式”创新,不过是让公务员“平时考核”多了一个定义的概念。
考核的关键是兑现,重在平时做了什么、效果怎样、服务对象是否满意。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开了几次会、讲了几次话、发了几个文,写了多少页日志。一些干部如果为应付检查,连夜突击造假,“恶补”日志等。而那些真正把功夫下在落实上的,考核时反而未必能得到更多认可,这显然不合理。
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如何,他们的服务对象最有发言权,服务对象不仅对公务员的作风最有发言权,更对公务员的业绩最有发言权。在内部考核的基础上,公务员的平时考核,不妨敞开大门,让服务群众参与对干部的突击考核,不仅更靠谱,更客观,还可以拉近公务员与服务对象的距离,了解服务对象的所想、所需、所急,进而调整服务措施,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使考核走出“为了考核而考核的”怪圈,达到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机关服务水平全面上升的目的。
平时考核只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果平时考核的形式和结果不能被有效运用,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会失去对考核工作的信任,进而影响考核作用的发挥,甚至导致整个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背离考核的目的宗旨。因此,平时考核不妨多些“突击考核”,真正让考核严起来、实起来,才是群众所期待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梁子叙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