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杨肖(化名)放学后,落入学校附近的河道内失联,至今下落不明。赫章县公安局以及教育局等联合出具的调查结果称,杨肖系自己不慎掉入河道内被洪水冲走,是意外失联事件。(8月11日澎湃新闻网)
两个月过去了,落入河道被洪水冲走的杨肖依然下落不明。这个年仅10岁的孩子,很可能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人世。表面看来,这仅仅是一起儿童的意外伤害事件。然而,涉事孩子“留守儿童”的身份却值得我们关注。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事件屡见报端。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而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显然,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意外”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严重的“监管盲区”。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地方政府还有社会来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和防范,改善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进而打破这种“盲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俗话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则妄为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留守家庭的父母亲必须要在挣钱与养育子女中寻求一个平衡,真正承担起监护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从而让父母真正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首要保护”义务。
在此基础上,政府要承担起“兜底保护”的责任。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现有的用工制度,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方便子女能随工生活。从而为务工人员更好的抚养和照顾子女提供帮助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留守儿童工作责任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社区保护网络,完善临时监护程序,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有效监护和关爱。
此外,要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专业和高质的保护。
俗话说,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父母、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希望新闻中杨肖的悲剧能在唤醒广大留守儿童父母亲的同时,能唤醒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全社会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的“神经”。相信,大家携起手来一定可以打破留守儿童的“监管盲区”,新闻中的“意外”和悲剧也将不会再上演。
稿源:荆楚网
作者:费罗杰
(作者:周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