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教师节,教师们都会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一类人。这其中,有着“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尊师文化传承,有着31年教师节的绵延不息,也有着家中、老师对“送不送礼、收不收礼”的无比纠结。
不可否认,有那么一段时期,吃请送礼成了家中学生感谢教师传道授业的“优选”,家长图个方便、省心大方,教师“不拘小节”、欣然收下。但是,在舆论的不断谴责批评、有关部门的严厉整治之下,这股歪风邪气大有好转,甚至已经成为过去式。然而,受近年偶发的个别教师收礼事件、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以及公众对教师节以往乱象的固化思维影响,如今的教师节很纠结。
明明只是偶发个案,却在媒体的热炒之下被不断放大;明明教书育人善待学生是教师天职,家中却为了“孩子多一些关照”而纠结送不送礼、送多送少;明明收获尊重、赢得认同、共议百年大计是节日主题,教师却为了“怎么艺术地拒绝吃请送礼”而纠结,甚至饱受非议。这样的“剑走偏锋”值得我们警惕。切莫以偏概全抨击整个教师队伍、盲目跟风不送就寝食难安,眉头紧锁在拒绝上左右为难。
正风肃纪之下,教师节的风气大为改观。我们可以通过违纪收礼的个案来反思制度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纪律的戒尺怎么能敲得响、敲得痛,但不应过分关注、大肆渲染。应该回归到教师节“尊师重教”的本源上,多关注素质化教育如何提档升级、义务教育的中西部差异如何缩小、急速扩张后的高等教育如何跟国际看齐,多关心一下民办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公办教师的“鸿沟”怎么跨、乡村教师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能否体面的工作生活。
“送不送礼”,家长无需纠结。时下,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监管体系已较为完善,对教师的履职尽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布满监控的校园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被家长掌握、社会关注。家长不需要通过“送礼加餐”的形式为自家孩子“打点”,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的,不妨直接礼貌地向教师反映。此外,在现在的全民监督、严抓严打之下,花心思在送礼上下功夫,不仅会让教师尴尬难堪,而且可能会给她们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烦恼。
“收不收礼”,教师无需纠结。不收礼、不吃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身廉洁从教、正直为师的底线。抱着侥幸心理收下,只会给自己的前途埋下隐患。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面对有些家长的执意送礼,我们要予以果断拒绝,切勿因为担心驳家长面子而犹豫不决。对于确实事出有因的“人情礼”,在拒绝的同时也应了解家长在孩子求学方面的真实想法,能解决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能解决的给予解释说明,取得谅解。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进步来报答师恩,引导家长通过正常渠道沟通来反映意见建议。
教师节,我们无需太纠结。回归教师节设立的初衷和本源,还原教师节应有的面目才是关注的重点,而这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相互理解、密切配合,教师节就一定会成为强化尊师重教理念的催化剂。
稿源:荆楚网
作者:赵处彪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