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让每个孩子都有枝可依》的评论。文章聚焦近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就素质教育推行的现状和难点做出了剖析和解读,令人印象深刻又颇受启发。确实,教育是能触动每一个人内心的关键词,它不仅在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家庭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兴旺的不二法则。
每一个经历过“题海战术”“唯分胜论”的人都应记得那些年“过独木桥”的艰辛和不易。通宵达旦、手不释卷,这样的压力教育挤占了我们的成长时间,让我们凭空丢失了少年应有的灵气和快乐,却也未能培养出更多“惊艳眼球”的才子佳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掣肘了许多高精尖行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潮流下,我国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难题如何解开,亟待深思。
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让我们看到了新型的招生录取模式,多层面、多样式的录取依据,也让人看到了解开这个难题的希望。将莘莘学子从“冷冰冰的分”转向“活生生的人”确实是一个众望所归的结果。一方面从源头做起,通过考试方式和方法的转变让优秀学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高分的摘取,将青少年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兴趣创造。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用人部门提供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造性的人才可能。
然而,也当明白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塑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合理叠加。有的孩子擅长音乐创造,有的孩子喜欢科学实验,有的孩子钟情于体育锻炼,这些“课外”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能力、有财力、有精力达到。要让教育改革不沦为富二代、官二代的“筛选机”,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枝可依的“奠基石”,我们除了优化招生的源头还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拓展和公平分配。
例如,在学校里面开设不同种类的兴趣班,让有才能的老师实现多校之间的流转,增设贫困偏远地区的学校质量和数量,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通过种种措施缩小校际差距,致力教育资源均分,降低素质教育门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且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复合、高素质的有用之才,如此才是教育改革应有的初心。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次改革,更是让每个孩子褪去陈旧走向鲜衣怒马人生的一次拯救。对此我们不仅要把好关更要造好路,让每个孩子都有路可走,有枝可依。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