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网上又开始疯传这样一条“科普帖”: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端午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样的“涨知识”实在让我“降情绪”:过了三十多年端午节,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会过节,这让我很沮丧,因为它告诉我自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可是,细想之后,我以为这热心“扫盲”的专家才需要好好“扫盲”。
倘若按照这位非遗专家所说的,因为端午是祭祀节日,便不能说快乐,那么,人们过端午节就只能一脸哭相。如果专家的意思是叫人不“说”快乐,但不妨“行”快乐,也就是该快乐还是快乐,但不要说出来,那么,这就是教人做“言行不一”的“伪人”,岂不是与“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背道而驰?
倘若这位专家的意思是叫人既不能“说”快乐,也不能“行”快乐,那就只能说明这要么是食古不化的“呆”,要么是掉书袋的“作”。
端午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总是流变而来,流变而去的,岂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倘若说因为端午是祭祀节日而不能说快乐,那么人们现在也不该吃粽子,只能扔粽子,因为最初人们是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躯体而往河里扔食物的。
这位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但按照他的思路,应该是“所有节日都不能互祝快乐”才对。且不说清明节、端午节这样的“伤心节日”,就连普天同庆的“春节”,都不能说快乐。
去年上演的国产动画大片《年兽大作战》,为国人普及了一下“过年”的知识。年兽又称年,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子时,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会遭受到残酷的大屠杀,年兽会吃掉所有人的头颅。后来,人们知道年兽怕红色、怕巨响、怕火光的三大弱点,就会放爆竹,贴门联,驱赶年兽的进攻。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顺着上述专家的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推论:既然“年”最初指的是“年兽”,即吃人的恶兽,那么,今天人们就不能在春节说“新年快乐”,否则,年兽一旦“快乐”起来,遭殃的可是民众。
总之,民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端午不能说快乐”的古板思维恰恰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最需要“扫盲”和纠正。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蓬国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