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报志愿,选一所心仪的学校、一个合适的专业,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近日忙碌的大事儿。相比传统手翻指南、肉眼对比的“土法炼钢”,“互联网+”大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市场上既有免费查询,也有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让人眼花缭乱。业内认为,大数据有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但也应理性看待,不要过度依赖。(6月18日澎湃新闻)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的“战场”从考场辗转到了择校“大市场”,如何在短时间内科学选择高校,稳妥填报志愿,成了考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百度、支付宝到各种“高考志愿填报”APP应时而生,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的报考服务机构开始大势宣传,提供所谓的“一对一”贴心服务。当然,根据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收费也各有不同,从几十、几百,到上千,上万不等。
抛开这些服务是否靠谱暂且不谈,为了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花费“天价”去咨询真的值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花几万去咨询不知是否靠谱的结果,不如留给子女当学费;有的“不差钱”家长则认为,子女十多年寒窗苦读,多的花费都投进去了,现在就差“临门一脚”,在这个“一填定终生”的时刻,不能给子女“掉链子”。笔者却认为,是人才,根本就不需要花“天价”择校辅导。
诚然,有很多人因报考志愿“失误”,从一流大学的“骄子生”变成了二流大学的“普通人”,随后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但是,一所学校真的就能完全改变人的命运?笔者并不认同。
前段时间伍继红事件引起众多讨论,笔者身边有位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伍继红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或许根本不会激起舆论点滴浪花。不可否认,名牌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多“优势”,但是一个人是否成才,学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成就未来。
心怀大志,何处不成材。不说我们熟知的比尔盖茨、乔布斯、卡梅伦这些“辍学生”,单就我们身边一样有很多可能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成功人士”。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学庚,公开简历上文化程度仍为中专;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同样只是中专学历,但他们依然成为业内行家,受世人敬仰。还有笔者一位长辈的同学,只是初中毕业生,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偶尔被清华大学请去讲授书法。笔者的一位同事,只是初中毕业生,在今天刚荣获中国首届田园诗歌奖。
诸多活生生的例子,只想告诉正在“纠结”、“惆怅”的考生和家长,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与其花“天价”择校,不如自强不息,走好属于自己的成才路。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陆仁忠
(作者: 编辑:陆仁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