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产业扶贫(四川广元)现场观摩会在苍溪县举行,来自四川、陕西、甘肃、江西、河北、辽宁等省的113个贫困县(市、区)的200余名代表,对以四川苍溪县为代表的"一县一品"产业扶贫成效纷纷点赞。(7月8日《四川日报》)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个贫困县(市、区)交流了本地"一县一品"推进产业扶贫的经验。笔者认为,走产业发展之路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依靠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能"输血"还能"造血",以解决贫困的根本。
扶贫脱贫不能走老路。近年来,各地在实施扶贫脱贫上,在引进培育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的思路上也是纷纷亮出杀手锏。但从落实的情况看,仍不乏少数贫困地方在重走前些年的扶贫老路,不管贫困户家里的人口、劳力、文化等实际情况,帮扶就是给贫困户发点种子、或送两头猪或羊,既不能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也起不到摆脱贫困的作用。结果是年年送,年年穷。
扶贫脱贫不能千篇一律。由于一些扶贫干部没摸清贫困地区土地、家庭、劳动力、土壤、房屋等实情,也没真正找准贫困地区的"病根"。虽然知道要发展产业,但发展什么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思路,只知道人云亦云,要么看报纸上讲有地方种果树都赚了钱,就齐刷刷地到处栽果树;要么听广播里说有人种药材实现脱贫,就漫山遍野种药材。可由于土壤、环境、气候不合,技术不到位,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丧失了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贫困地区在政府扶持下,家家户户领养几十只"扶贫羊",看似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可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后,市场价格下滑,成羊贱卖不如当初的羔羊价。真是养了"扶贫羊",贫上加贫脱贫更勿望。事实上扶贫资金"打水漂"、扶贫项目难实现脱贫,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产业扶贫必须精准。其实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手工业等,这些扶贫脱贫的思路本没有错,但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当地的人力情况、劳动技能、地理区位等,如果不经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就瞎指挥引进与当地"水土不服"的产业,看别人闹得欢,自己却拉清单,其效果自然难以如预期,甚至会把贫困地区、贫困户带进更为贫困的坑里。
产业扶贫应百花齐放。以苍溪县为代表的"一县一品"产业扶贫成效之所以获得纷纷点赞,源于在苍溪,猕猴桃不仅成为贫困户增收的"黄金果",也成为脱贫攻坚"第一产业",在这一产业带动下,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种养循环产业园17个,千亩以上产业园66个,家庭产业庭园3.8万个,政府资助、贫困户自主创业建成的自强农场8500个。关键的是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600元。从前来交流"一县一品"推进产业扶贫经验的全国15个贫困县来看,也是各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如,陕西延安的苹果、江西赣州的赣南脐橙、甘肃定西的马铃薯、广西百色的芒果、重庆石柱的辣椒、贵州黔西南的薏仁米等,均成为了当地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金元宝"。
笔者认为,近年来,各地在脱贫攻坚中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一些贫困地区在实施精准产业扶贫脱贫举措上既有针对性,又有规模效应的做法确实值得借鉴。只有在产业扶贫上百花齐放,才能实现在脱贫路上春色满园。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扶贫脱贫殊途同归。
来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隔山
(作者: 编辑: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