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群众从深度贫困的困境中拉出来,帮助他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正常生活,是我们必须要打的一场绕不开、躲不过的大战役。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也不能指望一招致命;即便扶贫大军压境,但贫困顽敌不会束手就擒。最终打赢脱贫硬仗,必须抽丝剥茧,步步为营,发日积月累之功,收滴水穿石之效,直到把防贫治困的堤坝高高筑牢,这需要我们万千党员干部心守一线,用情用力。
“上有老、下有小”这样年龄段的干部,既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单位的实干家。贵州省一个基层组工干部讲了他在扶贫战场亲历的一个故事:一位乡镇干部长期驻村扶贫,常常十天半月才回家一次,以致三岁的女儿在他出门时同他打招呼说“爸爸,你以后要记得来我家玩哈”。为了小康大计,不惜离家别子,在贫困一线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在全面兑现小康承诺的时限日益临近之际,各级都铆足干劲,把扶贫攻坚上升为主责主业,在扶贫领域,“五级书记人人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状”,市、县、乡各级都把最强的力量部署到到了村、包保到了户,形成了对贫困顽敌的合围之势。但要在决战之中克敌制胜,既要有一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气,还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静气,在于真正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贫困顽敌一口一口吃掉。
用活用足上级政策是致胜的前提。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源于对脱贫攻坚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根本把握,既交了任务,又给了路径,为全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支撑。只有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乡情乡音”的精准诠释、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把上级政策变为本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才能不负党和群众的期望。在力量部署上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敢于带头上阵,舍得用精兵强将,真正建设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扶贫工作队伍。在涉农资金及各种帮扶资金使用上要善于整合,充分发挥杠杆效应,撬动项目发展,带动社会投入。在产业发展上,要围绕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做文章,大力发展真正能够让贫困人口从中受益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紧紧依靠基层组织是致胜的关键。常言道,“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的作用,帮助贫困村建强党支部,配强村两委班子,绘好发展蓝图,真正建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基层组织情况熟、贫因明,在制定落实脱贫举措上,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党组织,支持乡镇和村两委放开手脚干,与他们肩并肩一起干,形成众人拾柴的局面,而不是只当老师教他们怎么干。帮助基层组织把威信和信心树立起来,让基层组织有效运转,真正发挥作用,扶贫攻坚、脱贫致富才是抓住了关键。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致胜根本。“南风效应”告诉我们,管理者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多些尊重和人情味,就能赢得支持和回报。各级扶贫队员、基层党员干部,都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要尊重关心贫困群众,主动问寒问暧,多做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对贫困群众的关怀传递到到位,把温暖的“南风”注入贫困群众的心头,激发群众的脱贫致富热情和创造力。要克服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要聘用一批老支书、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让他们在脱贫致富中发挥指导作用、监督作用和带动作用。
有人说农村就像一个升空的气球,我们能够看见他,但实际上离他越来越远。最后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们不仅能够凝聚民心赢得信心,而且还能锻炼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为我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阔步前进注入强大动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国栋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