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展整治“疯狂大货车”、深挖背后“保护伞”专项行动过去尚不足月,当地仍有保车团伙日夜蹲守,收取好处费“护送”超载大货车进出市区。一些“保车人”甚至大言不惭的叫嚣,“啥也不用怕,有事儿算我们的。”
为何此前的大规模专项行动,没有将这些“保车”团伙送向穷途末路?为何一举拔掉122名“保护伞”,还不能对一些腐败分子形成有力震慑?这,恐怕是公众此刻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哈尔滨市交警系统在“塌方式腐败”过后,没有迎来自身重建,反倒“涛声依旧”,问题连连。这看似是一些“保车”团伙尚存侥幸心理,认为风头已过就敢露头;实际却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折射的还是一些部门治理不彻底,跟踪不到位。
不置可否,在哈尔滨市针对“疯狂大货车保护伞”开展查处行动后,一些乱象确有好转,否则,也不会有“某某路段严查,保不了车”的声音出现。但,一次大胜之后,绝不意味着整治“疯狂大货车”这场持久战就可以轻易拿下了。据了解,除去黑龙江,山西、河北、辽宁、山东等地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保车现象,跨省保车已是货车司机圈人尽皆知的“秘密”。一些运送煤炭的大货车,普遍超载2-3倍,却并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因为“到哪都有保车的”。
“哪都有”更说明了“问题多”。近年来,多地针对“治超”“拔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高屋建瓴出台意见办法的,有联合多方力量集中整治的,也有开大会总结动员的……看似动真格,但却缺少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功夫,也没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决心。仅靠“三分钟热度”,必然难以做到监督全覆盖,制度的笼子再织密。“保车人”敢伺机而动,“保护伞”能继续“遮风挡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破不立,先破才有立。针对各地超载货车横行问题,各级执法部门只有常杀“回马枪”,才能让不法分子“片甲不留”。在有效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之前,必须保持长期性的高压严打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有责必追。如果能把每一件群众反映的、媒体报道的问题“治”好,何愁“长效”不能、“大谋”不成?
与此同时,堵不如疏。一些货车司机反映,行业内运费水平过低,导致拉一趟货入不敷出,是大部分货车司机迫不得已选择超载的重要原因。如何规范汽车货运市场的运行,从根子上切断货车司机、“保车人”以及尚存“保护伞”三方间恶性循环的利益链,是持续严打严查外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来源:荆楚网
作者:翟濯
学校:南京大学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