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被"逼"出来的海外游学,教育意义有几成?

发布时间:2018-08-12 21:09:51来源:荆楚网

  近日,微博热搜榜上一则话题"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格外吸引眼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教育的热烈讨论。话题起因是一位来自杭州的母亲在网上吐槽称,自己的家庭属于普通工薪阶层,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小学6年级在读的儿子从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暑期游学,而即将小学毕业之际她得知全班只有儿子一人还未出过国,焦虑之下,被逼无奈只能花掉三个月工资,"自愿"让他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英国游学活动。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产生于20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游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国际性跨文化体验教育模式。对国人来说,游学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从最初精英家庭子女的专属到大众家庭的接受和追捧,近年来游学的火爆程度只增不减。仅2017年,中国参与国际游学的人数已超过86万人,年市场规模或达200亿元;携程近日发布的《2018暑期游学夏令营报告》更是指出,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花费超过300亿元,其中海外游学人均花费2.3万元,最小的孩子仅5岁。这从客观上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消费观念的升级。

  然而,模式是成熟了,消费需求培养出来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也具备了,但是,在当前市场的服务水平下, "游"跟"学",何者所占的真实成分更高?花费不菲的一趟海外游学,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提升究竟有几何?游学的本旨是通过亲自体验学习和理解非母语或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包容度。而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一些游学项目游而不学、名不符实的乱象屡屡被曝光于报端,但即便如此,不少家长依然趋之若鹜,这是对孩子的期待,更是自身焦虑心态的体现。"要随大流"、"不能人有我无"、"不能让孩子没谈资"……普通的文化补习班和才艺兴趣班已不能满足家长们的培优需求,似乎只有靠游学这一"高端配置"才能化解来自同类群体教育竞争的压力。

  就这样,好端端的游学变味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名义下,游学机构与家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让一件本来是促进交流、开拓视野、提高素养的好事,成为一些家长看似自愿、实际不得不为之的经济包袱。

  不久前,在网络上被各种声音"透彻"解读的北大准学子自述文《感谢贫穷》,再次证实了一个并不难理解的道理:物质条件并非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形形色色的培优也绝非标配,真正富有意义的人生经历才是成长路上最好的养分。亲近自然、博览群书,明明是既能陶冶情操同时也更加经济的教育方式,不是唯有靠光鲜亮丽的项目才能提高眼界,抓住了形式,丢掉了本质,无疑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道理人尽皆知,可是扪心自问,有多少家长在面对社会压力时能够不被裹挟?能够不依赖形式大于本质的"安慰剂"化解自身的焦虑?能够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还会有更多"可供攀比"的参照坐标将来一定会层出不穷,大多数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拿什么来面对这些被市场培养出来的虚假需求?少一分功利心与攀比心,多一分冷静的思考和判断,想想如何才能够真正提高孩子的文化思考能力。帮助孩子首先上好人生"必修课",而不是包装完美实际却本末倒置的选修课,如此,才能直击教育问题的本质。

  来源:荆楚网

  作者: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