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曹欣怡:强化区域联动 共谋“长中群”崛起
发布时间:2015-04-09 15:16:28来源:荆楚网

  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被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4月8日《中国产经新闻报》)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赣鄂湘三省承上启下、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优势,不仅能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共同构建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同时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助力。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

  2012年2月,赣鄂湘成功举办会商会,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随后,武汉、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共同签署“武汉共识”、“长沙宣言”等合作协议,咸(宁)岳(阳)九(江)、小池九江、龙山来凤等跨省毗邻地区合作先行先试,并取得了颇为喜人的成绩。从“共识”到“共同行动”,湘鄂赣三省携手并进。然而,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三省便无法完全发挥出“一把筷子”的力量,也无法取得1+1+1>3的效果。

  目下,三省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着几道无法忽视的屏障。相比于发展成熟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龙头城市,且城市发展水平相当,结构趋同化十分严重。《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2014)》中提到,湘鄂赣均为农业大省,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第三产业比重虚高,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较为明显。三省均形成了以钢铁、建材、电力等为主的偏重型产业结构。尤其是湖北和湖南,资源优势极其相近,互补性极弱,当前的格局是竞争大于合作。产业结构趋同直接导致三省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差,从而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性竞争优势的发挥。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可以与旁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笔者觉得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运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建设上。如今,三省产业过于雷同相反无法实现优势互补,而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拥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三省联动,真正让长中群的经济“活”起来。

  而如何打破这些屏障?笔者认为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疏通。首先要打通三省在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和社会事业上的壁垒。如加快高速公路及长江航道等交通建设,简化跨省投资流程和跨省医疗服务流程等。近两年来,三省的工商、质检等30多个部门已先后签署合作协议,交通方面多条断头路已经和正在打通,三省合作的壁垒也正在逐渐打破。

  第二步:分工。“中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是希望各地都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占斌说。因此,各省不仅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主体协调生产,政府适当发挥政策的力量;同时,各省也应当做好二级城市的产业分工,依托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座核心城市,以大带小,最终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分工体系。

  第三步:合力。“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确各省分工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而不同”的意义也正是体现于此。虽然目前赣鄂湘三省由于产业结构原因是竞争大于合作的关系,然而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等方面,三省的合作空间还是相当大的。除此之外,三省均依托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得以实现经济上的腾飞,因此三省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上的合作,加强区域环境治理,为大江大河流域的整体开发提供示范。同时,三省在高新技术上也具有一定优势,长中群应形成创新联合体,多多进行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集合三省之力,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如果说,万里长江是一条腾飞的巨龙,长中群便是控制力量的龙腰;如果说,长江流域是一支搭弓的利箭,长中群便是那精准的发力点。如果赣鄂湘能够把握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必然能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快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从而实现经济上的腾飞。

  稿源:荆楚网

  作者:曹欣怡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