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1年实施治庸问责计划以来,武汉电视问政节目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得益于中央狠抓作风建设,也得益于武汉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不断进步,我们看到电视问政的“火药味”似乎不是那么浓了。一些人可能觉得“平淡”了,觉得没有以前“过瘾”了,但在笔者看来,这却传递出一些正面的信息。
平平淡淡才是真。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问政节目本身越精彩,说明平时工作做得越不行;反之,电视问政稍显“平淡”了,反而说明平时工作有进步了,那些尖锐的东西少了,那些过大的张力缓解了。
电视问政好比是一场考试。以往一些地方工作基础不好,随便找一个都是难解的问题,干部在问政现场被动应答,被“问得流汗”很正常。现在,一方面出于电视问政的督促,另一方面也因为作风状况的整体改善,领导干部“不用问政自勤政”,把功夫用在了平时,在电视问政时自然不会那么被动了。
实际上,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接受电视问政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足以也不应该成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对一个为民服务的干部而言,群众“随时问政”的压力比电视问政的压力大得多;对一个敢于担当的干部而言,自身干事创业的内在需要比面子问题重要得多。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干部不仅缺乏“不用问政自勤政”的自觉性,甚至还缺乏“问了就要动”的紧迫感。事实上电视问政也经常就一些问题进行“二次问政”,尽管其中涉及到一些客观原因,但或多或少反映了问政对象践诺观念、行动意识和执行能力的不足。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并不妨碍我们对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乐意看到导干部把电视问政当回事儿,而不是把其当成“过家家”;我们更乐意看到他们不把电视问政仅仅当成一场考试,甚至提前“押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工作中,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紧张起来,对萌芽状态的问题敏感起来,对群众多次反映的问题行动起来。
“一个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期望领导干部成为那颗“从内打破”的鸡蛋,牢固树立起为民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为民的责任,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不用问政自勤政”。
回到开头所说的一些人觉得电视问政变“平淡”的问题,笔者想说的是,如果在平时工作中就把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解释好,电视问政“无问题可问”又何妨?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俊
(作者:姬学涛)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