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东湖观点

于海新:中秋不妨多点“仪式感”

发布时间:2016-09-14 15:16:51来源:SRC-13

  中秋将至,大街小巷除了商家的“中秋促销”还在卖力吆喝应景,几乎寻不到其他的节日的气息。但也有两处是热闹的:超市和朋友圈。人们忙着抢购月饼礼盒,忙着朋友圈刷屏,倒浓厚了这个节日的氛围。很多人禁不住喟叹:月饼沦为了人情往来的载体,朋友圈成了祝福互动的主阵地,这个节日越来越没有“仪式感”。

  中秋,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人们对于中秋给予了更多的情愫: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月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观潮等习俗,“仪式感满满”。然而时至今日,中秋节却仅余一个“吃文化”的代名词。有人将这归咎于西方文化的入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文化之于节日,就像灵魂之于人类,当文化之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味儿就会越来越淡,这和“洋节”入侵无关,却和“仪式感”缺失相干。

  多点仪式感,多点文化认同。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古时的中秋文化内涵丰富,极具魅力:“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从《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热闹和今时中秋的冷寂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们悲哀的看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古时中秋的赏月、祭月、燃灯、玩兔儿爷、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等,那些火热的民俗活动不应成为遥远时代里的回响,那些古老的文化载体不应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点缀。去年西安小雁塔下的“中秋雅集”,上海年轻白领们别开生面的“月满南西”,这些活动都给中秋节加了一道赏心悦目的文化大餐,增添了一抹文化的韵味。感受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就要充分挖掘和保护文化载体,增强节日仪式感,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

  多点仪式感,多点文化创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于西方的节日情有独钟,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却兴趣缺缺。对最有活力的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可悲。在大肆批判国人的“崇洋媚外”之前,我们是否该反思,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是否满足了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加强教育的表面。传统节日没有“圣诞节”的仪式,没有“情人节”的氛围,没有民族感情的互动,没有“接地气”的节日活动,有的只是口头的简单说教和课本里的枯燥文字,对于青少年来说,何来吸引?没有吸引,更无从谈文化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形式与内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追寻传统节日对于现代生活的伦理文化意义,让人们“盼过”、“爱过”、“会过”传统节日,是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它承载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需求。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性和信仰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当然也需要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而“仪式感”就是把无形的文化内涵形成可视化的存在,既如此,中秋节又何妨多一点“仪式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于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