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电脑党”“手机控”,家长会煞费苦心地给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安排表。其中,阅读是不少中小学生需要完成的“必修课”。大多数家庭在假期都会安排每天1小时的阅读时间,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甚至还有家长把孩子拉进微信读书群,用“打卡”激励读书。然而,“组团读书”是否适合每一个孩子呢?(1月27日《长沙晚报》)
寒假里家长带孩子进图书馆和书店去借书买书,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这个想法一点不错。但是家长把孩子拉进微信读书群,用“打卡”激励孩子读书的做法却不值得提倡。
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学生好不容易盼来了寒假,在充分享受过年乐趣的同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这样的寒假过得才很充实。家长每天将孩子读书的情况放在微信群里与其他家长分享,既可以实时督促孩子日复一日坚持阅读,也可以让孩子在寒假里实实在在地读上几本书。
“打卡阅读”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可是“打卡阅读”的弊端却更多。
首先,阅读是非常小我的事,不能吃“大锅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读的是孩子自己喜欢阅读的经典著作,孩子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认真阅读,其阅读收获一定很多,但报道中提到的那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廖洋,她觉得老师推荐的《木偶奇遇记》等低龄化作品太过幼稚,这样的阅读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结合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适当调整阅读书目,为孩子“量身定做”一份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其次,阅读不是比谁认字快的事,家长眼睛不能只盯着孩子每天的阅读页数。“一目十行”甚至“一目百行”,几天就能读完一部大部头作品,这样的阅读能有什么作用呢?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说得好:“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笔者至今还记得以前刚读中文系那会儿同学们纷纷拿着老师开的阅读书目到图书馆借书的热闹情景,有位同学兴奋地告诉我:他只用一个礼拜就读完了《鲁迅全集》,但留在他脑海里的还是中学课本上学过的几篇。家长在微信群里用“打卡阅读”记录孩子读书进展情况,无形中对孩子阅读产生了一种压力,孩子为了让家长看到每天推进的速度,就不会把阅读效果放在第一位,而去一味地追求阅读速度,这种本木倒置的做法最终只能让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阅读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家长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给孩子做出榜样,与孩子一起阅读。如果家长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做“运动员”而不是做“裁判员”,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家长与孩子在共同阅读中,一起体会“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寂寞,感受“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绝望,分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快乐,一起解读邯郸学步之愚笨、刮骨疗伤之豪壮、黛玉葬花之凄美,在阅读中陪伴孩子成长。无数事实证明,一个爱好阅读的家长也一定是深受孩子尊敬的家长,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如做名句摘抄、写读书笔记等。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和阅读的快乐,这比“打卡阅读”更能激励孩子,也更受孩子欢迎。
稿源:荆楚网
作者:维扬书生
(作者:刘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