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不给生日红包和祝福就踢群?山西省政协一干部被曝行为不当”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该报道称,微信群聊天记录信息显示,疑似山西省政协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邢艳军在一公务员考试培训班里借生日之名,索要红包和祝福,并公开贴出收到的红包截图。(8月7日澎湃新闻网)
官员“强行索要红包”,这般任性而为,真的好么?此举不仅是给自己抹黑,还让公权力再次被质疑。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官员堂而皇之的说辞:“微信群内索要生日红包和祝福系自己酒后失言,确实犯了平时肯定不会犯的错误。”俗语说,酒后吐真言,笔者认为可能正是借着酒兴,说了平时“想言而不敢言”的一些话语,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时之下,网络“微腐败”跃然纸上,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给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微信红包“奶酪”,官员吃不得。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约束持续加码。但可以发现“腐败战场”也发生了转移,微信便成了新的阵地。微信等手机应用在给我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潜在的腐败危机,为官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取贿赂开拓了新渠道,一股新的不正之风,一直潜伏着,随时可能爆发。山西省政协官员索要红包的举动,可以说是利用网络相对隐秘的特点,心存侥幸,窃以为收点红包酿不成大事,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会被绳之以法。
今年以来,多地禁党员干部违规收微信红包,禁编“关系网”。此举可谓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微信也不例外。为党员干部在微信上的行为划红线,戴上“紧箍咒”,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化措施。某种程度上,从严管理干部其实是保护干部,约束越多顾忌才会越多,否则,如果党员干部没有纪律意识,禁不住诱惑,一旦伸开贪婪之手,任其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导致腐败甚至犯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反腐永远在路上,大环境来讲,政治生态改善不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苍蝇”贪腐还是大量存在的。而且百姓往往更加痛恨这些小腐小贪的官员,往往捏着手上的一点小权利,过分放大,把阳光大道硬是弄成黑灯瞎火的巷井。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其他官员干部引以为鉴,洁身自好,切莫因小失大,铸成大错。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满
(作者:刘文颖)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