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的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土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群众基层,他们有的是“土专家”,有的是“田秀才”,有的是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相对来说素质高,脱贫致富能力强。而且,乡土人才长期生活在农村,更了解群众的愿望,更懂得群众的心声,更知晓当地的发展现状,更能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变化。所以,乡土人才是改变农村群众贫困面貌的中坚力量,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高度重视乡土人才的开发使用,积极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以及种植经营能手等乡土人才发挥好脱贫致富的指导员、技术员和领航员的“传、帮、带”作用至关重要。
一是分类造册,精准结对,发挥乡土人才的“指导员”作用。完善乡土人才和贫困户信息库,加强精准扶贫对接。对本地区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等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将乡土人才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特长、掌握技能类别等基本信息列入台账;同时,对本地贫困户开展广泛走访,详细收集贫困户的姓名、联系方式、致贫原因、希望得到何种帮助等,按照养殖、种植、农技、农机、个体经营等方面,分类别进行梳理和划分。在此基础上,与乡土人才库中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进行信息配对,依据乡土人才自身特长和贫困户的需求,精准结对,分类帮扶,使乡土人才有针对性地带领贫困群众学习农村实用科技,切实有效地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其致富增收。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员”作用。完善乡土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党校等教育培训网络,以及各类种植养殖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等,选送农村乡土人才接受正规化、系统化教育,有目标、有步骤地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强、经营头脑强、创新意识强的乡土人才服务队伍;组织农、林、牧渔、科技等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开展送技下乡活动,为乡土人才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和辅导,不断推动乡土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点菜式、订单式、互动式”的培训模式,组织乡土人才为贫困群众传授技术,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三是营造环境,培树典型,发挥乡土人才的“领航员”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好乡土人才在扶攻坚贫工作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上倾斜、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等举措,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发挥自身特长,带头创办领办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产业或龙头企业;在乡土人才中培树先进典型,产生“抓好一个点,带动一条线,搞活一大片”的联动效应,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组织乡土人才中的一些致富典型现身说法,宣传、推介致富经验和技能,通过看典型、学经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形成“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成效,实现乡土人才领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农民致富“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乡土人才植根于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是农民队伍中学习、接纳、应用科学技术的先进分子,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催化剂”,是农民致富路上的引路人。开发和利用好乡土人才,培育一批“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头脑活、技术精”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民”,让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带头致富、决策参谋、产业导向等积极作用,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稿源:荆楚网
作者:朱海滔
(作者:杨虹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