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的反感,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提出,要认真加以解决。(人民日报3月17日)
“有所为,有所畏”。脱贫攻坚的成效是衡量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志。扶贫本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然据梳理,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脱贫攻坚依然还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如一些地方的扶贫表格种类多、样式多、报送次数多,重复填报表格信息,扶贫档案多级归档、重复归档的问题突出,或是把贫困村脱贫当成政绩工程,只图表面光鲜好看,应付检查考评等。脱贫攻坚,是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岂容出于一己私利做给上级和群众看。
“政者,正也”。作为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完成党的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慢不得、等不起。尤其是扶贫工作直接与贫困地区最基层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扶贫工作中出了问题,损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声誉和形象。事实上,伟大的战役既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更少不了掷地有声的贯彻执行,没有任何环节可以安之若素。
行百里者半九十。毋庸置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热衷于搞“短平快”政绩,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作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为“造势一时”,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功。什么产业扶贫上盲目跟风、脱离实际、匆忙上马,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考虑市场风险、包办代替;什么走过场、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热衷于“造盆景”“垒大户”,搞“路边花式扶贫”等等如是。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个别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关,更与监督检查落实有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根治脱贫攻坚形式主义重在“实”。得从思想源头抓起。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得强化监督。尤其是对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扶贫的模式、扶贫资金拨付等;得加强群众监督。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反映强烈的问题、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突出问题;得加强舆论监督,对形式主义扶贫现象公开曝光;得加大惩处力度。根据影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和浪费的金额、造成的负面影响等追究相应责任;得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总之,“实”字当头、利剑高悬,形式主义脱贫就会决绝。
“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扶贫“形式主义”当止。切记,事出公心,作风关系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在没有退路的攻坚之战中,唯有以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久久为功的作风韧劲、掷地有声的实干,才能谋得好的政绩,也才能群众的拥戴和支持。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