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两年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拟停招信息工程、市场营销等11个专业。这是学校第二次大规模叫停那些相对低效的专业。过去5年,杭电已撤销或停招了6个专业。“这次停招力度最大,占学校现有53个专业的20%左右。”停招的都是相对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化办学的专业,且都有大数据作支持。(4月12日浙江教育报)
自砍专业、自我瘦身,且一下子砍掉“占学校现有53个专业的20%左右”——这样的气度和手笔,在国内高校治理史上来说,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当然,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17年,中山大学发布消息称,调整或暂停18个本科专业的2017年招生,由于包含其在国内颇具影响的社会工作专业,一石激起千层浪。
综合型大学也好,专业性高校也罢,在专业设置上,有个动态调整的机制,总比“开门就不打烊”的死撑着要强得多。比如杭电今年将停招的11个专业,大数据分析表现也都“不够好”:其中有4个专业“专业转出率过高”,有4个专业“分流情况不理想”,至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尽管在各类权威排名中表现不错,但国内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很不健全,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完全可以把物联网纳入其中……综合考量,祭出“药方”。最终的目标,大概还是“集中资源攥紧拳头做强专业”。
这些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浪潮,“专业滥设”之弊可谓路人皆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说,“像新闻学,我印象当中,全国3000多所本科院校,900多所都开设了新闻学本科专业,每年培养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将近50万人,大量的毕业生不从事新闻专业有关的工作。”此前,教育部曾披露,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更为夸张的是,有所大学竟然一下子申报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跟风设置、盲目上马,最后的结果呢,前些年还在盛传一个笑话:说高校传媒专业课上,老师颇有兴致地播放的教学案例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公关小姐》。大路货的专业、裹脚布的教材,泛泛的培养体系,不说误人子弟,起码离“高质量教育”有着十万八千里。
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大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哄而上。被主管部门点名的电子商务、动画等低就业率的“热门专业”,很多是高校凑热闹、拍脑袋的决策行为。二是一站到底。专业只增不减,大而全、多而滥,碍于面子、迫于形象,很少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三是一路绿灯。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无的我还有,贪大求快、贪热求洋,专业设置率性而随意,反正无人究责、无以监管。因此,高校治理体系之弊便在专业设置上一览无余。
这是个唯变不变的新时代。CPI是动态的,最低工资标准、个税起征点等亦在动态调整;社会是动态的,820万高校毕业生和6.5%左右的GDP增速亦在动态更新。杭电以大数据来“砍”专业,当从高校作为上升为监管作为。一言蔽之,作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恐怕也应该有自己的合法守序的“动态调整律”,以此因应依法治校的时代逻辑、以此纾解千校一面的历史症结。
来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