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5月3日 《人民日报》)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广大青年从学生到社会的过渡,高校必须在政治导向上发挥关键作用。
青年一代是明日的太阳,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阶段的学习教育对他们思想和“三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加工厂”,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要在提高办学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抓好思想教育,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素质过硬、政治方面正确、信仰坚定、思想观念积极向上。
高校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最强的地方,很多新的思想雏形、文化潮流与发明创造在这里形成。同时,学生怀着一腔热血,敢想敢干,但大多缺乏社会阅历,工作实践相对较少,对事物本质认知不够,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人鼓动和利用,甚至造成一些重大不良影响。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就需要高校发挥好核心引领作用,抢占政治教育高地,牢牢抓住思想这根弦。
思想是可爱的洪水猛兽,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来抓?怎么确保政治方向正确?这就需要高校把功夫下在平时,种好“责任田”。一方面,高校应以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引领、舆论导向、课程设置、文化传承、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发力,确保知识分子政治方向正确,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发挥好支部和老师作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扩音器”,一名老师就是一枚“指南针”,在学生中间适时发出党的声音,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来源:荆楚网
作者:曾鹏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