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已公布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一场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也正式拉开序幕。其中,位于深圳的两所大学——深圳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都采取了发放高额奖学金的“策略”,新生奖学金最高可达到10万元,让人直呼为“最强”招生。显然,这种做法是为了吸引更优质的生源,意在以人才培养促进学校发展,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种以物质奖励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好像将市场调节机制引入到了高校招生之中,急着用“好价钱”换得高分考生的青睐。对于被称作“象牙塔”的高等学府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未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前几年北大和清华的“人才之战”。这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竟然为了争取到省高考状元的报考,又是让领导跑到考生家里做工作,又是不断将高额奖学金作为“诱惑”,让考生陷入了“幸福的烦恼”。对于这两所高校的做法,社会上骂声一片,指责其失去了一所名校应有的风度和矜持。大学应当是师生潜心学术的一片净土,而这种资本的“暗流涌动”无法不让人对该校的学术风气产生质疑。
对于考生来说,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件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大事,除了高考分数之外,还需要结合兴趣特长、地域、发展方向、家庭环境、学校的实力和办学特色等多重因素来进行评估。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奖学金极可能成为一种“诱惑”,甚至因此对考生报考造成误导,使其忽视了其他因素的考量,从而影响了考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毕竟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数的较量,高中的培养模式与大学也存在一定差别,高校一味地追求高分考生会助长“唯分数论”的不良风气,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许多高校采用了更能体现自身特色的招生推广方式。例如,因为台风“艾云尼”登陆广东而带来持续性强降水,华南理工大学被淹,西湖的鱼浮到了地面上,有学生冒着大雨抓鱼,学校官微还把这变成了招生广告的素材,让人读来饶有趣味也极具地域特色,让以严肃著称的高校变得更有人情味。深圳大学的另一举措——给新生送荔枝的福利活动,也彰显了“荔园”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招生广告不过是一种吸引眼球的推广手段,最根本的“金字招牌”还是学校的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创新能力、学科培养模式、教学规模等软硬条件。而这些才是学生更关心并希望了解的内容,也是一所高校所必须长远考虑的因素。因此,与其将大把的资金砸到抢夺优质生源上,不如想想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增强自身实力,使其在院校和学科力量评估中不断进步,才是“推销”自己的长远之计。
来源:荆楚网
作者:傅中行
学校: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