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为民立言,唯真为美。善讲“群众话”,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是掌握贫困现状、了解致贫原因、研究脱贫举措的必要手段之一。问卷设置得相对细一些、全面一些,的确有助于精准把握情况、收集信息。但面对群众的事情,就当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既然贫困群众是调查对象,其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如果把问卷设置得像“阳春白雪”一般,尽是文绉绉的书面语、官方语,老百姓很难有亲切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如若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交流起来都互相听不清、听不懂、听不明,不在一个频道上,今后还如何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建议,还如何能做好群众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对于“群众话”,党员干部不仅要会说、多说,还要善说,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清、听得明、听得高兴,让基层群众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走顺。观察我们身边,有的干部到基层调研,虽然坐在小马扎上,思想却还停留在讲话稿上,与群众交流时谈政策头头是道,讲道理高谈阔论,可群众听得云里雾里直摇头;有的地方组织群众活动,本该热热闹闹地发动群众,偏偏有个别领导在台上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念稿子,十几分钟念不完,台下群众昏昏欲睡……如此种种,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作为干部,如果不顾群众的感受空发感慨,语言再华丽也苍白无力,这样的沟通达不到发动群众、说服群众的目的,也难以赢得群众的信任,甚至还会引来许多抱怨。
首先,为群众讲话。坚持“看菜吃饭、因事而异”,做到“了解民情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多说知心话、脱贫致富多说鼓励话”,实现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和真诚沟通,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搞“一锤定音”,让群众打心眼里明白我们是为他们好的,这一抹隔阂也自会消失于无形,搭建起更有利于沟通的桥梁,真正以一个小学生的态度,拜人民为师。少一些傲慢自大,多一些虚心请教;少一些高谈阔论,多一些静心倾听;少一些工作指导,多一些躬身实践。
其次,善于讲乡土话。古语有云:“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干部到基层进行宣讲,不妨多讲一些群众身边的故事,多讲一些身边的典型;到农村调研,别总问村民:“有没有给你家制订扶贫计划?”不如问一句:“想没想过咋样才能多挣钱?”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换取真心。在平时的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多与群众说说体己话、谈谈实际问题,潜移默化中提升说“群众话”的能力,养成说“群众话”的习惯,才能真正取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再次,掏出老百姓的“真心话”。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真心接近群众、细心关注群众,诚心对待群众,对群众说贴心话,群众就会向你说知心话。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真诚地嘘寒问暖,认真倾听他们的困难苦恼和需求愿望,把话题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从而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才能让我们掌握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群众在党员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视你为亲人。
以真情对待群众,以真心服务群众,以真诚结交群众,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扎的稳、扎的深,只有摒弃自身的优越感,去掉身上的机关味,学会使用群众语言,说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话,接为民之地气,充务实之电量,经常坐坐群众的小板凳,经常与群众拉家常、唠唠嗑,才能真正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感知群众的冷暖,才能说出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只有跟群众推心置腹,诚心接受群众刺耳的建议和批评,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融入到群众之中,真正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
来源:荆楚网
作者:福映秋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