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的“女”变成男,改一个字到底有多难?而郑州市民田先生却被这一个字给难坏了。在退休后去打印退休信息表时,他发现自己在档案中竟然“当”了多年女性!而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从今年2月起,他多次往返于单位和省社保局,但至今无果。(7月30日《大河报》)
读到这则信息,估计很多读者都会控制不住来气,一个63岁的老人,是男还是女,这不一目了然的事情么,难道纠正性别一栏的信息办起来很棘手么?从目前报道情况看,田先生的性别,是有望在下个月得到解决的,而媒体的跟进,也会让这起信息乌龙事件迅速发酵,按照舆论传播速度,得到妥善解决,是在可预料之中。不过,这件事情远非当地部门解决怠慢那么简单,田先生空跑腿的5个月时间里,其实主要卡壳的地方在于其原工作单位将其更正申请资料提交后,省分行未及时向省社保局转交,这才造成资料链的中断,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下文。
截止目前,老人得到的回复是,“现在马上去农行河南省分行申请递交材料,赶在月底前报上,信息有望在8月份得到更正”。农行河南省分行也将资料递交过去,现在田先生所能做的就是安心等待省社保局的工作进度。
如此看来,事件似乎与河南省社保局关系不大,因为是农行内部的工作效率低下所致,但是,作为最终经办的社保局,难道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在田先生本人在社保局到处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几名工作人员都表示“我们是公对公,不管什么业务,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向上反映,目前我们的办事流程和工作原则就是这样”。
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照章操作,自然没有问题,可田先生本人就在这,身份证上就是明明白白的本人性别:“男”。田先生在缴纳养老保险过程中,并非是更改工资和退休金,更不涉及复杂的重新核算,为什么还需要层层过关,这么麻烦?而且,在社保局里,显然也有其个人档案备份,自然有性别、也有身份证、照片,纠正起来当真需要这么千回百转吗?
单就这次办理业务来说,首先需要反思就是田先生本人所在单位的办事效率,但如果社保局从终端上主动简化办事程序,对信息更改申请的事项条款实现办理分类,从而在能够准确确认申办人信息条件情况下,减少申办流程的不必要环节,那么田先生的性别纠正绝不会拖了5个月之久。
从政府机构责任来说,通过层层申办,加强了流程监控,虽然抑制了工作效率,但是从办事原则上是能说得通的,可性别纠正尽管是申办流程上田先生单位办事不力所致,但真正令人无奈的地方在于,这个事情原本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核实,“我是男还是女”这样自证还不够吗?而且由身份证上显示的性别难道没有说服力么?如果身份证不能很快速地证明自己性别,那么其他能具备实证自己性别的合法性渠道是什么呢?身份证的合法效力边界就这么窄么?这和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荒诞逻辑可谓纹丝合缝,一脉相承。
简政放权的直观体现,就是让数据多走路,使得群众少跑路,而体现在百姓民生中,就是在田先生更改纠正性别这种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而一昧依靠程序原则运转,看似避免了违规办错事的风险责任,但在主动为民服务上却少了太多担当,而且就纠正性别一事来说,办错事的风险几乎不存在。
对待奇葩证明,总是新闻报道先行,等到舆论的鞭子落下来,才能真正激发和鞭策起有关部门对办事程序兴利除弊的积极性,这与其说是听民心声,应民呼唤,倒不如说是行政效能低下,后知后觉,缺乏嗅出问题的服务能动性的表现。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奇葩证明只是某些机构懒政的极端表现,其中磕磕绊绊的办事程序清除起来可谓简单,而真正困住行政效能释放的是那些执行过程中模棱两可,可改可不改的条条框框,只有主动去发现问题所在,并在接到群众反映后迅速做出局部修正,不断地优化细节设计,才是各个地方建设服务性政府所要真正花力气、花心思去做的。
来源:荆楚网
作者:白毅鹏
学校: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