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级部门常常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安全感’。”一位一线扶贫干部说,“问责多了大家可能就麻木了。一个棍子,打一下疼,打多了就不觉得疼了。”(8月9日 《半月谈》)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因其任务重、时间紧且是举国关注的大事而经常受到各级领导的“监督”。一位一线扶贫干部说:“基层工作一个在做,九个人在督查。一个人的工作,要接受省、州、县多项督查,不停督查,不停问责。”在不断举起的“棒子”和压力山大的“工作”面前,部分扶贫干部由于长期处于重压力、高强度工作状态,导致身心俱疲。据报道,在今年5月仅湖北就已经有四名干部倒在了扶贫工作的第一线,而在其他地方扶贫干部倒下的消息也不时见诸报端。
十九大报告提出,对待干部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但在面对扶贫工作时,因其极端重要性我们常常选择用“抡棍子”的方法来传导压力、推动工作。然而棍子抡多了干部疼过了头,反而不利于工作的继续开展,甚至可能滋生“甩包基层”的懒政心态。因此笔者认为,对待“焦头烂额”的扶贫干部我们与其“抡棍子”不如“挑担子”。
挑担子和抡棍子不同,挑担子是在工作前期或遇阻时主动加入进来,以自己所在的层级和手中的资源去帮助指导基层的扶贫干部;而抡棍子则更像一种事后表态,是考核结果不利后出现的一种惩戒性行为,也是一些领导干部用于应付上面、表达决心的手段。两种办法因其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同,行动初心不同,得到的效果也自然大相径庭。当下一些地方就发动机关干部主动到基层帮助做好扶贫工作,还有一些地方开展了“我为扶贫做件事”等活动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就当下的扶贫形势“挑担子”远比“抡棍子”来的有力度、有成效。
其实对比两种举动,在主动作为和被动处理之间我们还看到了不同地方、各级党委攻坚克难的能力差别。敢于“挑担子”的地方多会考虑用各种方式来激励扶贫干部,用各种形式来帮助扶贫工作,体现了一方党委出色的工作能力。而善抡鞭子的地方则在方式方法上少了许多多样性,在时间节点和对工作情况的把握上也少了灵活度。长此以往,有错漏就问责不仅不能让工作有力开展起来,反而对上容易使“督察官”们滋生“惯性思维”,动不动就祭出“尚方宝剑”;对下容易产生“不被疼爱小儿子”的既视感,触发“麻木”开关,引发扶贫干部怨声载道。
我们强调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其实就是要通过组织挑担子,干部给肩膀来让群众享实惠。因此在严管和厚爱之间,我们组织需要掌握情感的“度量衡”,要懂得无论是“挑担子”还是“抡棍子”其实都是在关心关爱干部成长。面对当下紧张的扶贫工作形势,组织当“先走一步”,通过减少重复考核、完善督查机制、落实轮休和带薪休假制度等“挑担子”的实在举措,真正回应基层期盼。
来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作者:王舒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