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9月5日《新京报》)
台上PPT念得欢,台下吃鸡游戏开黑忙。上课不常点名、考试容易通关、学分拿到手软——这种“水课”对于加班加点刷考试的本科生来说,简直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福利之地。哪怕遇见“我觉得我讲得还不如视频好、要不你们看视频吧”的“水课老师”,学生当真去公开吐槽的并不多。道理很简单:这是双赢的生意。老师讲得天马行空,学生听得放飞自我,各忙各的,各得其乐。
浪费生命的“水课”,主要泛滥于通识课领域。民间有个说法,“几乎每所大学都会流传一本‘水课大全’”。这话可能有点夸张,却是本科教育见怪不怪的现象。为什么高校里都有“一篮子水课”?原因无非有三:一是通识教育成了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既不看师资力量、也不谈专业匹配,大而全的通识教育,自然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二是课程改革没有退出机制,铺新摊子不拆故居。结果呢,课程越开越多,管都管不过来,少数教师不注水才怪。再者,高校评价机制扭曲,倒逼着科任老师去“放水”。此前,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在博文《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中提到,77份试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了55分的及格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拿到了二三十分,还有不少十几分几分的同学。坚守底线,则学生不高兴、评价难高分;抬手放水,则底线难坚守、职业无道德。现实的问题是:在各路求情求饶的人情攻略之下,有多少老师能“狠心”坚持学术良心?当然,“水课”彼此轻松,很可能供需两旺,热火朝天的场面也是有的。
有人喟叹,“一个老师放水问题不大,可是我们都这样放水,那就成了冲垮教育的洪水了,蔓延出去就是冲毁这个社会的海啸。”今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再次被提及,而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成为共识,大学生合理“增负”成为必由之路。怎么“增负”?粗放的办法就是加量加作业,真正集约化的思路,其实不妨从“课程脱水”开始。
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学习是枯燥的,有时是痛苦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课程脱水”是个利益攸关的硬骨头,既让混日子的学生有痛感,也让不上心的老师没退路。但既然认准了病灶,还是要刮骨疗毒。一来,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让学生评价权一支独大,宽容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严老师”,真正让“水课”无立锥之地;二来,量体裁衣,根据师资和校情安排通识课程,严肃退出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营造刻苦求学的高等教育大氛围,严惩各种涉及师生的学术不端。惟其如此,或能真正让高校成为有学术信仰与精神图腾的地方。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