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从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40年历史征程。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我们特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之声”专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重要领域的理论发展、实践进展、成就与经验,深刻阐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是激发中国活力的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之义。本专栏的首篇,推出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积极推动者——卫兴华教授撰写的《在理论创新中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飨读者。
① 对商品经济理论问题认识不断深化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必然会涉及怎样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市场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从商品经济概念的应用、对商品经济理论的探讨,到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也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且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什么是商品经济?一开始在概念上就产生了理解上的分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只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等概念。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能否应用商品经济概念,曾有过否定意见。其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中虽然没有商品经济一词,但将他们所讲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统一起来,就是商品经济。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所讲的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结的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世纪80年代前期,理论界曾进行过较热烈的讨论,讨论的主旨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有人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有人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人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商品经济的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经济。不赞同将社会主义经济归结为商品经济的学者所持的理由是:商品经济存在于多个社会中,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学者,强调进行改革必须有理论上的新的突破,必须重视商品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应当肯定,这次讨论有积极意义,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可选择的素材。不过,回顾这一次讨论的理论上的是非,当时没有明确分清是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定和特点,还是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的体制选择。如果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那就不能归结为一个商品经济。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手工业经济同样是商品经济,但经济性质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曾批评资产阶级的辩护士用商品市场关系来说明资本主义关系,掩盖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因此更不应用商品经济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但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是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按照马克思的划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产品交换经济是商品经济消亡后的劳动互换方式。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但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起着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是一种社会历史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如,不能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还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表明,商品经济发展落后的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过程。《决定》强调指出,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实质上是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决定》发表后,获得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宣传。在此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这一《决定》中的有关论述,并给予高度评价。如,党的十四大报告认为,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② 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由于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也就不存在二者的异同问题。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论著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只有市场经济概念。在我国,无论理论著作或中央文件,都曾很少用商品经济概念,更避免使用市场经济概念,后来对两者普遍使用了。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是什么关系?学界存在认识上的不同。不同的认识,反映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人认为,商品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经济,因此确认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也有人认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就不必再用商品经济概念了。还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没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分,我国也没有必要区分为两个概念。
研究经济问题应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的商品市场关系,经历了与别的国家不同的发展历史。中国在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时期,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市场不起资源配置作用,决定资源配置的是国家计划,因而这种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市场能起决定资源配置作用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再者,中央文件中,也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分开来。前面已引述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既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又提出:就总体上说,我国不是实行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我国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长期以来,无论西方学者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曾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过去,世界银行的经济社会统计,也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称作市场经济国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称作计划经济国家。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以私有制为基础,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所以必然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改革理论的思考中,已开始考虑怎样将市场经济同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脱钩,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引进市场调节即市场经济机制问题,逐渐突破了传统观念。
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可以说是由中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起步的,这在一统天下的传统计划经济中打开一个缺口,对改革传统体制、走向市场经济起了积极作用。虽然现在看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评析,它对我国突破传统体制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事实上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相一致。“市场引导企业”,就是由市场而不是由国家直接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国家调节市场”,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调控市场运行。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市场经济理论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完全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姓资”“姓社”的两种对立社会经济制度范畴,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两者都是手段。正是遵循这一理论指导,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阐述,并提出了新的重大理论观点。他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强调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过去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改提“决定性”作用。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之所以强调这一问题,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就是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同时为了避免片面性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会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卫兴华)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