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耕者”谈】
他们,不是战略制定的决策权威,不是政策解读的行业专家;相对于顶层设计,他们是基层工作者。
但他们,是战略的实践者,是政策的贯彻者,是问题矛盾最终的“开锁匠”。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他们,有的深入理解改革精神,更好地指导工作;有的敏锐嗅出改革信号,对工作有所启发。
耕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希望田野上,他们如是说——
伴随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各类门户网站的市场化运作,许多以挑动人的感官刺激为特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海量“负信息”充斥网络,正在不断抵销和吞噬着“正能量”的效果。如何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市场化需求,通过“改文风”增强正面引导效果,对当前高校宣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方面,着力倡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又强调“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网络信息的传播秩序的确需要规范,但“市场化”的方向和竞争的规则也必须遵循。当网络上一出现“低级趣味”信息就想到“封、堵、删”,恰恰表明了我们的宣传,我们的文章,我们的文风是没有生气的,至少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必须克服传统的“板起面孔说教”和“高大全”式的刻板宣传模式,积极主动地从研究网媒受众心理、网媒传播规律的角度去革新文风、讲好故事、传递好声音。
2012年10月底,一篇题为《5成到课率逼副教授说唱授课》的新闻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文章洋洋洒洒近千字,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对某高校思政课副教授李帆自购音箱小喇叭、改编歌词、学说相声来调动学生听课兴趣的描述,找不到任何溢美、评价之词,可收到的宣传效果却是大出意料。这则宣传的亮点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研究了网络受众的兴奋点,为新闻人物进行了“个性定制”,改编的“再也不能这样活”,声情并茂的快板、相声和“说唱”形式的融入,深深地抓住了受众的心。让读者在强烈的现场感之中感受到了李帆教授的“育人自觉”,也感受到了该校课堂的开放包容。这样的宣传报道,显然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人物事迹材料,完全抛弃了那些枯燥的数据、干瘪的自我标榜和直白无力的溢美之词。
新媒体的突出特点,说到底还是“个性定制”的问题。在信息需求多元化时代,校园媒体如何把握个人和学校之间的宣传需求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的渠道和便捷的互动来展示自己,与此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自身优势,将有深度的主题翻转化成网络受众所乐于接受的符号、声音和影像传递出去。所以,如何采用活泼的方式、独到的视角,以适合受众的手段去吸引网民读者,让“正能量”的传播从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中突围,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全新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因此,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就应当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通过活泼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用积极健康的正面信息挤压低俗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
比如评论这种文体,在传统媒体当中并不少见,但是如何适应网络传播新要求,在传统的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通过配发、跟进网络时事评论,放大高等教育成果的宣传效果,笔者结合本单位的宣传作了一些尝试。具体来说,就是在充分做好传统平面媒体对外宣传的同时,又围绕相应的消息、通讯撰写评论,在中国教育新闻网、湖北教育信息网、荆楚网等刊发了《幼师职后培训“爆棚”为哪般》、《农村教育需扶持莫待红烛燃尽》、《让“国培”火种在农村燎原》、《地方高校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免费师范生政策当惠及地方院校》、《邹桂芬缘何成了师范生的偶像》等文章,扩大学校超常规发展“幼教师资专业集群”、积极推进“文明新村建设”、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等事迹影响,收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更是阵地的占领。能否争夺到网络宣传阵地,取决于我们能否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勇气深入腹地,积极主动地革新我们的宣传方式、宣传途径,能否着力优化整合宣传内容,认真研究琢磨如何转变我们的文风,从而提高文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胡文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罗莎)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