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东湖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不是:看“标题党”是如何制造谣言的
发布时间:2016-01-21 17:01:08来源:荆楚网

  摘要:我们很多人还处在一方面极度鄙视约束,另一方面却面对自由不知所措的状态。

  今天有头条新闻《李雪健:文章眼泪背地里流,家在他心中很重》,看标题大家会想到什么?朴实、沉稳的老艺术家以对圈内人的熟知揭秘:小文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不顾家,他是很爱家的,你们误解、委屈他了。

  小文与家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我们且不说。问题是,老李真的以自己的声誉这么挺某个人了吗?

  这是某商业网站的一条消息。按常识说,是一位没有记者资格的“记者”,采访了李雪健,写下洋洋洒洒5000多字的消息。说实话,对老李的报道还算比较中肯。这5000字中,大概1/5在诱导老李谈敏感的“小文章”的敏感事件,写得也算符合老李的性格。但与标题连读,总觉得如鲠在喉——好好的内容,编者却舍弃4/5,在1/5的文字里做了一个局,将读者带入误区。

  这1/5的内容中,关于老李如何看小文,有三层问答。

  首先是老李说,他看到小文的老婆、老妈来探班。

  这事说明什么?说明家人对小文是有牵挂的。不过人家老李知道娱记想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倒过来的评价。所以,以老李的善良——或许是记者的引导,他就推测:“我觉得起码就是,家人对他的期待他是记在心里的,在他心中很重。”可这么一说,老李大概觉得不是他的本意,上下句也不好关联,于是补充:“他的努力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支持,这是我感受到的”。最后,最关键的,再补一句;“要说还有更多的了解、熟悉,也不是特别多。”

  听出来了吧,最后的“顺便说”往往才是最重要。

  关于这一点,记者原文这么写,老李说:我觉得起码就是,家人对他的期待他是记在心里的,在他心中很重。他的努力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支持,这是我感受到的,要说还有更多的了解、熟悉,也不是特别多。

  按原文理解,应该是“家人对他的期待”在他(文章)心里很重。可是,最后的标题却变成了:李雪健评价文章“家在他心中很重”。

  大家都知道,文章此前的BUG就在“不顾家”,这标题却借老李的口说“家在他心中很重”,这是要老李帮小文洗白呢,还是作者要帮老李自黑讨骂?

  第二层问答是,记者引导“文章说演这部戏的时候压力特别大,还一度得了抑郁症,他那会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老李憨憨地答:“没看出来。”

  估计接下来又是一大段引导,没看出来是不是因为他把苦埋在心里?BLABLA。

  于是老李顶不住了,就普遍现象而言:“有时候一个演员创作的那个苦,那个心累是别人不知道的,别人知道也就没意思了。”

  “那小文呢?是不是这样苦?”

  老李又不是小文,怎么知道他的心?所以回答很自然:不清楚,反正“他在现场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你(记者)这么说,“倒是让我现在听了以后觉得,他是泪躲在背后去咽”,这一点,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做演员的)都是有共鸣的。”

  也就是经过记者这么一提醒,老李才开始猜想,小文的心应该是很苦的。

  于是,记者原文就成了:文章说演这部戏的时候压力特别大,还一度得了抑郁症,他那会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李雪健:没有看出来。有时候一个演员创作的那个苦,那个心累是别人不知道的,别人知道也就没意思了。他在现场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这倒是让我现在听了以后觉得,他是泪躲在背后去咽,我们都是有共鸣的。

  如果说记者的陈述还说得过去,可是,最后标题却成了:李雪健评价“小文章不容易,眼泪背地里流”。老李看到谁背地流泪了吗?更有甚者,把“流泪”与“顾家”关联,标题做成李雪健说“文章眼泪背地里流,家在他心中很重”,暗示有老牌戏骨信誉担保:小文洗白心切。

  就算小文背后流泪了,人家针对的明明是“创作的那个苦”,标题党有必要扯得这么血肉模糊吗?

  第三层问答,记者继续追:“感觉他完全没有(因出轨事件)受到外界的影响?”作为一个有品质的演员,老李实在不想谈这些戏外的八卦。不过,他还是礼貌而坚定地回答:“我没有资格对这个问题说什么”。记者又怎么怎么启发,我们且省略。老李只是坚持说,跟小文合作这部戏时,“我觉得文章很刻苦。非常努力的。” “希望广大的观众能够喜欢上他演的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成了,这个戏也就成了。”言外之意,至于戏外的其他事,最好闭嘴。

  记者原文这么写:感觉他完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李雪健:我没有资格对这个问题说什么,如果你有责任,创作的时候就会忘掉这个,要老记着那个也影响你的创作,也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和你一起创作的这些人。我是这么感觉的,因为要让我看出来(影响)了,我可能就会有些担心了,恰恰因为没有看出来,我倒觉得好,不要干扰他,不要打搅他,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作。

  很明显,从事实到记者含蓄地引导,到编者明目张胆的歪曲,一则谣言就以上头条的方式,堂而皇之地出台了——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为文章作证:关于出轨,文章受了大众误解,很委屈、很不容易,经常背地流眼泪,其实家在他心中是占有很重的份量。

  为什么记者可以这么含蓄引申地写?编者胆敢这么放肆的去“提炼”?这记者也在文首老实交代了:没有经纪人或者宣传人员追着记者审核采访提纲,没有大批工作人员堆满屋子,自然也没有提前沟通哪些问题不能问。就连妻子于海丹也在采访开始前丢下一句“我就把你交给他们了”之后转身离去,采访间只剩下了记者和李雪健。这下,连中途阻挠记者提问的人都没有了。

  是,任何干预都没有了,那作为记者、编辑的自律也可以随之而去吗?

  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要么是别人定的,叫法律、法规、纪律、制度,是他律;要么是自己定的,叫良知、素养,是自律。自律相对于他律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如果你没有自律精神,就要遵守他律规则;如果你不想做他律的奴隶,就好好自律。这才是人类真正的自由所在。

  然而,我们很多人还处在一方面极度鄙视约束,另一方面却面对自由不知所措的状态,就像记者的第一句话:采访李雪健,让人有些“不习惯”。只因没有经纪人把关、审稿……

  感谢老李,用他的宽厚、质朴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自由与自律的课。

  稿源:荆楚网

  作者:不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